很難想像,此刻人們正處在甚麼樣的情境下:一場奪走600多萬人性命的世紀大疫、一場歐洲核心區域爆發的戰爭、兩個揚言動用核武的國家、能源危機與糧食危機同時發生。人類要面對的問題可說是數不清理還亂,各種大小危機帶來的是快速逼近的停滯性通脹危機,
美國3月CPI上漲8.5%,創下40年最高紀錄;歐元區4月CPI增7.5%,繼續創下歷史新高,通脹趨勢逐漸成為全球性、持續性的現象,俄烏戰爭帶動的能源、糧食危機,都為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火上加油,衝擊全球性物價上漲。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指出,能源價格上漲已經為新加坡帶來80億新加坡元的損失。
在新冠疫情下已受干擾的物流運輸,因俄烏戰爭爆發又帶動起海運運價與原料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漲價、物價上漲,連帶降低消費者信心與支出意欲,與此同時,歐美升息步伐也在減緩經濟增長。
理論上,景氣低迷和物價上漲兩者不會同時存在,一般而言物價是由經濟增長來帶動,景氣調整時維持平穩,景氣低迷時則會物價下跌,但當前的情況,可能會超出理論的範疇。當各國央行發現,即使不斷升息也不能維持供應鏈順暢、不能降低物價上漲的趨勢時,即已陷入經濟增長停滯、物價不斷上漲的「停滯性通脹」危機,此時已沒有貨幣政策工具可以進行調節。
美國在1965年也曾遭遇逼近兩位數的嚴重通脹,當時的美聯儲主席Paul Volcker為平抑物價,一口氣升息四個百分點,並持續大幅調升利率,雖然他成功阻止了通脹,但也徹底殺死了經濟,大批企業將勞動力成本轉移到海外,本地大量失業,勞動收入銳減,生產力大幅下降,陷入停滯性通脹狀態。
如今的情況與當時不同,但相同的是造成通脹的根源,其實都不是美聯儲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可以化解。俄烏戰爭、新冠肺炎疫情若仍然持續,近幾年經濟增長的榮景很快要由盛轉衰,當前美債殖利率飆升帶來的債市波動,都在預示美國經濟前景的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