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環菉荳圍長期空置及缺乏維護,不時有磚瓦塌下,近日天雨關係,再次發生屋頂瓦片墜落及磚塊崩缺,幸無行人途經。下環坊會理事長張振鴻表示,事件已通知政府部門,當局及後拉了藍色封鎖條後就沒有再加理會,「有啲渠口裂到可以成隻手伸落去」,對街坊構成安全隱患。【本報記者鄧穎莊報道】
菉荳圍建築因年老失修,時常發生磚瓦崩落事件,對社區安全造成隱患。(鄧穎莊攝)
張振鴻指出,目前本澳30年或以上樓齡舊樓逾4,800多幢,不少高齡舊樓或空置舊樓因長期缺乏維護,導致不時發生大廈外牆石屎剝落、「飛窗」、甚至外牆倒塌等安全事故,已對社區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菉荳圍只是「冰山一角」的個案,還有媽閣、阿婆井一帶亦曾出現「跌磚」情況,令舊區長期存有安全隱患。
最近一次趺磚需要消防處理。(受訪者提供圖片)
不僅磚瓦崩落,牆體都有坍塌的可能。(受訪者提供圖片)
新修訂的《都市建築法律制度》將於今年8月正式實施,法律因應樓宇安全問題對業權人的驗樓責任作出相應規定,包括業權人應自樓宇入伙十年後及住後每五年進行保養維修,否則最高可分別罰款20和50萬元。對於該法例,張振鴻坦言,以往的法律雖有點滯後,相信新制度出台後具很大阻嚇力和針對性。但他亦認為,樓宇保養維修需要業主的自覺性,坦言「一人夾一萬幾千維修會比較難,個個都唔願意攞錢出嚟整,一定要有法律去管束」。
菉荳圍通河邊新街及下環街,是內港一帶前往「鄭家大屋」最便捷的通道。圍內至今仍保存有牌樓、福德祠及石敢當神龕、以及13間「李家祖屋」,十三間建築物是已逾百年歷史的晚清民居建築,屬中式傳統「圍」、「里」的聯排式建築,部分牆垛頂部,仍保留有雕刻精美的灰塑,見證了城市的發展,在本澳已少見,「圍」、「里」體現了中國傳統里、坊制度理念的肌理特徵。菉荳圍建築群業權人曾主動提出「菉荳圍活化規劃方案」,並願意配合文化局意見,完整保留其中兩棟建築物的外觀及室內格局,其餘建築物則保留立面,以展示該區歷史建築群之原貌。計劃亦包括優化菉荳圍戶外空間,將其打造成通往鄭家大屋的特色通道。2014年,文化局就「對菉荳圍活化計劃提供支援」諮詢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會一致通過並肯定有關方案。但至今,有關計劃沒有落實,建築物亦變得殘破
建築物外牆石屎剝落,途人隨時「大難臨頭」。(鄧穎莊攝)
有問題樓宇以藍色封鎖條拉起。(鄧穎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