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至今已持續兩年,本澳勞動市場亦受到嚴重影響。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2021年10月至12月本地居民失業率達4.1%,1.19萬人失業,「找到工作」成為不少澳門人的新年願望。
與此同時,本澳外僱人數目前維持在約17萬人左右,本地人找不到工作,外僱卻沒有顯著下降,「為何寧可請外勞不請本地人」的話題再起,有僱主在社交網站留言指本地勞工「要求高」又「難伺候」,不如請外僱實際。對此,澳門中小企業聯合總商會理事長馮健富則表示,其實大多數企業都傾向請本地人,只是多數厭惡性工種請不到本地人,外僱的存在仍是補充市場空缺,本地失業居高不下,與找不到「好工作」有關。議員林宇滔則認為,應該加強協助轉業、就業的政策。【本報記者楊瑞盈、郭善如報道】
本澳經濟面臨轉型,就業市場出現改變,不少失業人士難以找到工作。(資料圖片)
本地居民失業率持續高企,就業問題令人痛苦,政府頭痛,但與此同時社會上仍有相當比例的外僱群體,引起不少矛盾。
近日在社交網站上有市民反映已經失業半年,「一直搵工,不停SendCV無回覆,勞工局又無回音」,表達找不到工作的痛苦。不過,也有意見指本地人「揀工做」,有聲稱是僱主的網友直言,本地人對薪酬、福利及工作時間等有較多要求,「澳門人就騎牛搵馬心態,做一日得一日,邊日唔Happy就直接NoShow,大時大節要人就請假,唔批又係直接NoShow。」而僱用外僱則沒有這些問題。此言一出引起不小爭議。
馮健富:本地人傾向高薪厚職
到底本地勞工是否真是「難服侍」?澳門中小企業聯合總商會理事長馮健富就認為,本地人就業難與「難服侍」無關,少部分工作態度不佳的員工不能代表所有本地勞工,本地人之所以就業難,主要是因為現在「好工」更少,而低下層的工種無人願意做,一些清潔、洗碗、酒店房務等只好請外僱,因此外僱仍然存在,本地失業率則高企。
馮健富認為本地人在選擇工作時,一般會傾向一些高薪、高待遇的行業,如「三行」、行政、博企文職等等,大多數澳人期望高薪厚職,也有很多人若找不到合適心儀的工作,寧願繼續待業,又或者選擇創業;又或者跳不出就業的框架,轉行困難。
馮健富表示,現時市場上外勞與澳人基本是同工同酬,外勞只是補充市場的空缺,大多數企業都希望聘請本地人,因為始終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們的穩定性較外勞高,流動性低,無奈很多時候「請唔到人」。
林宇滔:同工同酬難做到
議員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時則表示,其實疫情下本澳市民「揀工做」的情況已有所減少,甚至有商戶反映,有過去任職較高職位的市民前來應徵侍應等,所以目前本澳需要的是更完整的協助轉業、就業的政策。他又表示,政府雖強調同工同酬,但商戶因本地人期望薪酬太高而選擇聘用外僱,說明政策出現問題,無法做到同工同酬。
有商戶嘆本地人難請
事實上,不少中小企業確實傾向聘用外僱,不少零售商店、餐廳食肆都可見到外地勞工的身影。
餐廳負責人陳先生受訪表示,本地勞工對工作時間的要求較多,例如有些人會因為要照顧小孩,所以某些時段無法上班,再加上對薪酬的要求也會更高,所以才會選擇聘用外僱。時裝零售店負責人李小姐則大嘆本地人難請,目前店內的本地人員都是兼職,因為無法提供本地人滿意的全職薪酬,所以未考慮僱用全職的本地人。
商戶:外僱薪水確實有落差
零食販售店負責人黃小姐表示,店內能提供的薪酬未必能符合本地員工的期望,的確較難聘用本地人員,而且大多本地人都偏向兼職,所以難以聘用合適且為全職的本地員工。童裝店負責人楊小姐則指,店內外僱人數與本地僱員人數相若,未覺得難以聘用本地人員,但因為本地人員與外僱對薪酬的期望確實有一定落差,所以才會聘用一部分外僱,以減輕經濟負擔。
時裝零售店負責人李小姐稱,因為無法提供本地人滿意的全職薪酬,所以未考慮僱用全職的本地人員。(楊瑞盈攝)
經濟轉型的陣痛?
求職期望與就業市場的空缺不能匹配,往往是經濟轉型中必經的陣痛,受到疫情衝擊及博彩業轉型等因素影響,就業市場也在發生很大的變化,過去市場需求的技能與人才特徵發生轉變,而當過去的職位不再存在,失業群體往往難以承受轉變帶來的衝擊。
馮健富直言,本澳經濟正在面臨轉型,博企就業市場飽和加上貴賓廳衰落,新的一批「失業大軍」流出,其中不少職位的就業競爭力較低,能夠選擇的工作很少,失業者唯有積極學習新事物,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澳門中小企業聯合總商會理事長馮健富(資料圖片)
議員林宇滔指出,本澳市民「揀工做」的情況已有所減少。(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