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用途房屋政策研究報告》指出,回歸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雖然各類型房屋數量亦在增加,但住房結構性問題也逐漸顯現。
過去40年,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迅速,1980至1990年間人口增長較快,生育率處於較高水平,本地總人口由1980年24.2萬上升至1990年近34萬。回歸後的千禧年代,亦即2000至2010年間,青年人口顯著增加,總人口由2000年初的43萬上升至2010年的54.1萬,增長11.1萬。
1980至1990年間人口變化與房屋供應關係較為明顯。在人口增加及經濟增長的共同作用下,市場對住宅單位需求上升。特別是1986至1988年,住宅買賣數量連續出現雙位數增長。1980至1990年間,住宅單位總落成量為72,374個,年均落成6,579個。房地產市場於90年代中後期進入調整期,在人口持續增長情況下,政府仍不得不減少房屋供應。為刺激樓市及消化空置單位,除了自置居所利息補貼(即「四厘補貼」),政府還推出「投資移民」政策。期內,住宅單位總落成量為95,535個,年均落成約10,615個。
回歸後的千禧年代,亦即2000至2010年間,本地人口持續增長,住宅單位總落成量為26,485個,年均落成約2,400個。2010年末,澳門總戶數為16.97萬戶,平均每戶3.04人;住宅單位總數為19.30萬個,空置住宅單位1.67萬個。住宅單位數超過總戶數,供應滿足住戶數量所構成的剛性需求。
2011至2020年間,人口變化與房屋供應關係較為密切。住宅單位總落成量45,291個,年均落成約4,500個。2020年末,總戶數增加至19.97萬戶,平均每戶由3.04人下降至2.99人。住宅單位總數增加至23.63萬個,超出總戶數,空置單位1.58萬個,供應總量仍能滿足由人口及住戶數目帶動的剛性需求。
本地人口持續上升,住房需求相對增加。(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