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遷是繼費正清後在國際享有盛名的漢學家。
據美國耶魯大學教職員透露,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榮譽教授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於當地時間12月26日辭世,享年85歲。
史景遷1936年出生於英國薩裡郡,於1993年起擔任耶魯大學歷史學史特靈教席,是英裔美籍的歷史學者。
完成14部中國歷史著作
他的中文名字「史景遷」由他的導師、明清史學家房兆楹所起,取「敬仰司馬遷」之意。史景遷擅長以「講故事」方式寫作,有解析中國歷史的獨特視角,學術書也都十分暢銷,被外界稱為「最會講故事的漢學家」。
自1974年以來,史景遷完成了14部有關中國的歷史著作,包括《追尋現代中國》《天安門: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後的小人物命運》《康熙與曹寅》《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等。
史景遷第一次中國行是在1974年,就在尼克森訪華後不久,與14位耶魯大學的教授一起探訪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
美國漢學三傑之一
他被認為是費正清之後第二代漢學家中的代表人物,與孔飛力 (AldenKuhn)、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並稱「美國漢學三傑」。至此,美國漢學三傑都已謝幕。
史景遷曾透露,自己成為一個研究中國歷史的漢學家,是「由許多偶然因素」促成。他在劍橋大學讀的是憲法史,到耶魯念書後,才接觸中國歷史,後產生興趣。他聲稱,推動著自己寫歷史的最大興趣,在於「激起(讀者的)興趣」。
費正清曾這樣評價史景遷的作品:「在他感同身受、敘事巧妙的文字裡,中國人所經歷的這些,都化為有血有肉的遭遇,儘管有時候殘酷不堪。通過真切摹寫出人物的品性及其處境,史景遷親切地帶領我們走進這些人的生命,讓我們仿佛親眼目睹了這一切,仿佛跟他們有過直接的交流。這種感覺,只有最好的歷史作品裡才能賦予。」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