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賀一誠近日發表的明年度《施政報告》中,對房屋政策著墨較多,在昨日列席立法會回答議員提問時,再度批評部分 「貼地」議員對市民的房屋需求「完全靠估」,導致公屋資源出現錯配,是變相的資源浪費。行政長官表示,政府已找第三方機構進行房屋政策研究「白皮書」,會研究本澳五個房屋階梯的發展,並研究借鑑新加坡的經驗,先登記再按數量建設。
誠然,澳門的房屋問題由來已久,當中既有客觀的環境因素,例如澳門是個微小經濟體,資源有限。長期以來土地匱乏,住房不足,樓價偏高, 較多居民的居住條件不甚理想。亦有歷史的遺留問題,早在葡國政府時期當局當時沒有注重房屋政策。特別是隨著2002年賭權開放和大量外來投資和就業人口增加,澳門經濟快速發展,收入和物價顯著上升,帶動樓價快速翻倍上漲,而相對公共房屋建築和供應數量增加緩慢,同時私營屋宅供應亦不足,私樓價格快速暴漲,超出一般居民的購房能力,導致房屋問題變成愈發尖銳的民生議題。「貼地」議員對市民的房屋需求「完全靠估」固然有錯,但議員主要反映的不僅是自己意見,很多時是收集不同居民的意見再作反映,只是相關意見或數據是否反映真實的民意需求,則一直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特區政府痛定思痛,邀請第三方機構進行房屋政策研究,是科學施政的表現,值得肯定和支持。
另外,新加坡的房屋政策固然有其優異之處,但切忌生搬硬套、原封不動地挪到澳門施行。因為新加坡早在1964年已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國家免費提供土地,由建屋發展局統一規劃建設「組屋」,短短年間建造了萬間組屋,解決八成人口居住問題。澳門如照搬,恐危及私樓市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特區政府提出「五階梯」房屋政策,出發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這一政策的有效實施,有賴於土地、房屋、人口、就業和經濟等多方面政策與規劃配套,而且必須清晰界定各階層及其實際需求量,就資格門檻上限、定價和流通機制等問題,進行縝密研究、廣泛諮詢,凝聚社會共識,做好通盤規劃,方能切身解決居民的住屋訴求,推動澳門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