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水貨店」「明碼實價」寫明運費。(黎家茗攝)
疑似有「水貨客」爭相付款提貨。(黎家茗攝)
珠澳恢復正常通關後,關閘口岸一帶「走水貨」活動又趨猖獗, 引起附近居民關注,在昨(8)日電台時事節目與探討本澳警務工作上,不少市民關心當局打擊「走水貨」及「走水貨」造成的治安、衛生等問題。海關助理關長李煜輝回應時稱,倘有外僱被查獲從事「走水貨」將觸犯過界工作法例,在有關個案分析中,如「水貨客」被查獲「走水貨」二至三次,將被界定為以「走水貨」維生,他們的外僱認別證件( 俗稱「藍卡」) 將被當局取消。他稱,海關將持續加強打擊「走水貨」活動的行動部署,與本地及內地相關部門加強合作及資訊交流,透過源頭嚴查、截擊物流鏈、深化執法合作等方式,全力打擊有關行為。【 本報記者陳嘉俊、林嘉欣報道】
海關助理關長李煜輝稱,海關今年1至10月共執行32次打擊水客行動,有24次為跨部門行動,包括澳珠兩地部門,查獲180宗違法案件,290人被起訴,貨品涉及美妝、酒類等產品,市值超過2,000萬元。他又稱,今年9月青茂口岸正式啟用開通,為增加通關效率,海關投入高科技關檢設備,以非入侵方式對旅客及其行李進行檢查,運用智能審圖技術,提升通關便利。而為貫徹科技強警,海關於今年10月29日啓用隨身執法記錄儀,首階段應用於跨境車輛及出入口貨物檢查,以輔助前線人員在管制區域內的執法及蒐證。有關錄影片段能提供客觀的紀錄,有助還原事實真相,保障市民及海關雙方的合法權益。
北區水貨問題持續
「水貨客」問題持續對本澳社區造成影響,其中北區最為嚴重,關閘一帶再度成為水貨集散熱點。本報記者在昨日下午約6時離境高峰時段到關閘一帶觀察,有大量「水貨客」出沒,向水貨店大手入貨,包括日用品、食品等,當中的酒甚受歡迎。記者發現,多間貿易行門外出現大量疑似「水貨客」堆積等候取貨,貨物包羅萬有,包括日用品、沐浴露、化妝品、食品以及酒等等。更有多人隨街包裝貨品,包裝的貨品多為食品。由於店舖外堆積的人實在太多,行人路幾乎被完全霸佔,導致途人都要「兜路走」,走出到行車道上才能通行,並且因為人實在太多,加之他們背著一袋二袋又趕住「運貨咁」,途人亦不時與水貨客發生肢體碰撞。
網民反映水貨店走進民居
此外,近日有網民向本報反映,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傍晚約6時多,北區的江海花園有舖位不時有陌生人出入,仔細查看後發現,有關舖位平時用窗簾布遮掩,不少人進入店舖時排隊並且要「拎籌」,之後出來的人士都拿着大批貨物。網民指出,有關疑似「水貨客」經常因排派隊「等貨」而阻礙大廈門口,且大部分人士都是陌生面貌,排隊時更產生大量噪音,擔心對社區及大廈造成治安隱患。網民亦指出,有關事件發生近一個月。
大批水客在街執貨,嚴重阻礙街道暢通。(黎家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