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自立國以來一直是走務實主義路線的國家,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等方面,獨自走出一個治理的典範。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520多萬人口的新加坡,累計已有超過12萬人染疫,這個小國寡民的城市國家,新冠疫苗接種率已經突破八成(85%),但仍然阻擋不了Delta病毒傳播, 最近已連續四天每日新增3,000多人染疫,創下疫情以來新高。
為甚麼一個疫苗接種率逾八成的國家,仍然無法控制疫情增加?這個問題其實沒有人能回答。總理李顯龍的解釋是,新加坡的防疫策略是奏效的,因為疫苗接種率高,該國確診者高達98%是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新加坡一直是新冠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 一。李顯龍說,新冠肺炎對新加坡而言已經不是一個「危險的疾病」,而現在是時候「與病毒共存」。
究竟應該追求「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是防疫的路線之爭,許多人喜歡將路線問題上綱上線,提升到國家層次,似乎非此即彼,其實中間未必沒有折衷之道。
唯一能確保「清零」的措施,唯有嚴格再嚴格的邊境檢疫政策,甚至是封關政策,確保境內與外界的交流保持在最低限度。這對於一些能夠自給自足的城市來說,或許可維持較長時間,但對於一個旅遊城市如本澳而言,卻不是長久之道。
當然,澳門的邊境政策不能一廂情願,還要與珠海、廣東高度協商配合。但是在追求區域一體化的大框架之下,是否只能用動輒封關的防疫手段來確保安全呢?
從新加坡的經驗可以看到,新冠疫苗最大的作用是降低重症率與死亡率,而非降低感染率。因此政府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最重要的是保障民眾的生命,而不可能確保完全不會感染。如果追求「永遠清零」難度太高,那麼更務實的做法,應是在確保疫苗接種率 提高、民眾抵抗力增強的情況下,嘗試與病毒共存。
更理想的情況是,本地疫苗接種率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並將疫苗接種常態化,例如每半年接種一次,這兩項措施先做好,或許就有空間將醫學隔離措施的條件再放寬,例如出現無源頭個案,或重症率、 死亡率升高時才實施。
「分區分級,精準防控」,其內涵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與病毒共存,珠澳通關措施應該要允許新的思考與討論,為大灣區的制度創新作先行者,為區域整合走出活路。否則贏了疫情,輸了經濟,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