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原本是本澳學校復課之日,但是早上「一混合樣本初檢結果呈陽性」的消息傳出之後,猶如一顆炸彈震撼了全澳市民的不安之心。雖然當局早上7時30分左右發出了暫停復課通知,但是過千跨境學生已經由珠海抵達澳門。在入境珠海便捷通 關政策未變的前提之下,意味著轉身返珠就面臨14天隔離醫觀。於是當日的關閘口岸廣場出現了一個個幼小的學童,獨自或是在隨行接送家長的陪同下,等待最後一絲「朝令夕改」的機會。
教育當局全力協助,隨即派員到學校和各出入境口岸協助有需要的跨境學生及家長,呼籲勿在出入境口岸附近停留,先返回在澳的住所或到親友家暫住;若未有居所可先回校,由學校嚴格按防疫指引照顧安頓。可是直至下午,當局數據顯示就已有300多跨境學童未能找到在澳夜宿地方,遠遠超過當局的預判,因此提供宿位成為勢在必行之舉。隨後,經由各校了解學生的情況 及住宿需要,截止當晚7時30分有約500多名學生陸續入住教青局安排的各住宿地點,同時提供日用必需品及安排膳食供應。
雖然現時教青局轄下的黑沙青年旅舍、竹灣青年旅舍、石排灣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中心,以及澳門大學、慈青營等機構已提供住宿安排,基本滿足安置跨境學生的需要。但是相信其中不乏低齡兒童,對於突如其來的親子分離會有極度不安。況且相關住宿安排防疫指引是否落實足夠?期間學生日常起居、互動如何?會否變成變相集聚?等等問題都需要尤其注意。
沒有跨境學童的家庭,也許是無法切身理解他們互相分離兩地牽掛。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防疫絲毫不可鬆懈的前提下,措施在執行過程中是否應有該有的溫度和變通?歸根結底,種種安置措施並非跨境學生家庭所需要的,能夠回到居住地與家人團聚才是最需要的。無論是前期核酸、閉環接送或是後期居家健康管理等,僅澳門教青局、學校都無能為力,需要澳門特區政府和珠海相關部門積極協調推進,以及與跨境學生家長達成共識才能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