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像海濱休憩區等公共休閒設施近年廣受市民好評。(資料圖片)
中國在2003年引入「氣膜體育場館」概念,並在近年被廣泛應用。圖為遼寧瀋陽的氣膜體育場。(東方IC圖片)
「氣膜建築」(Air-Supported Structure)概念最早在1917年由英國工程師蘭捷斯特(F.W. Lanchester)提出,意思是以壓縮的空氣支撐整個建築物,取代傳統以鋼材作為主要支撐的建築方式。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氣膜建築」開始在美國流行,主要用於建造體育場館,被稱為「氣膜體育場館」(Dome)。由於其建造材料、結構支撐均與傳統建築造法不同,因而在建造時間、建築成本均較傳統建築方式低。一個2,000平方米的氣膜體育場館僅需30–60日建造,遠快於需時半年的傳統建造時間;以同樣大小的場館為例,氣膜體育場館的建築成本僅為傳統建築方式的20-30%。
踏入21世紀,「氣膜體育場館」建造技術更為成熟,不但集合上述優點,更可以抵禦極端天氣,加上有良好通風、透光效果,因而在北美廣泛流行。在北美,「氣膜體育場館」主要用於足球、美式足球的練習場館、現時亦有用在網球、棒球、籃球、建身室等不同品類體育項目。
中國在2003年引入「氣膜體育場館」概念,並在近年被廣泛應用,由於技術成熟、成本大減,近年在中國快速發展,並迅速傳統體育場館,成為現時內地主流運動場地。中國內地首個「氣膜體育場館」為北京朝陽公園的氣膜網球館,現時已被國家大力推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