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勵本地音樂人,堅持做自己最喜愛的音樂,不要改變。(古金元攝)
青原指出,其實澳門本地作品質素不會太差。(張庚睿攝)
要分析澳門樂壇的發展成敗,普羅大眾很自然便會與香港的樂壇作出比較,但其實無論從歷史角度或是整個產業來看,港澳兩地間的娛樂產業發展均存在很大差距。
陳慧敏表示,澳門與香港的差距,首先是地方的大小已相差甚遠,其次是香港娛樂園的發展歷史是相當悠久,無論是他們的音樂、電影等所有的娛樂事業。而澳門發展文創產業是近十多年才較有資源,所以她認為兩者是很難進行比較。她又指,香港是有很完善的電視台、不同的電視台形成完整娛樂圈產業鏈,且亦已有很多相當具影響力的明星和名人,大家擁有一代一代的集體回憶來傳承。
陳慧敏續指,澳門這個地方本身就沒有一個完善的娛樂圈平台和生態,如大家可以看到香港的電視台拍完劇後便會有廣告費,而電視台便能經營,經營到便能成為一個較為健康的產業鏈,而明星藝人便能做其他活動、音樂等;但澳門其實是形成不了這個產業鏈,一來是人口基數太低,而澳門市民可以看到的媒體選擇很多,並非只是看澳門的媒體。
陳慧敏分析,澳門本身現行的系統便很難令音樂工作者有一個完善收益。她指,澳門很難像鄰埠香港般有國際品牌支持,作為歌手有很多的收入只是來自一些博企活動演出,或是一些政府的活動工作,所以是較難去形成一個產業鏈,而這真的需要各界不同人士去改變,很難單靠音樂便可改變。
缺音樂商品化包裝
音樂除了本身作品要有質素外,將其包裝好從而再推出市場,也是非常重要,然而這也是澳門所欠缺的。Rachel表示,音樂本身是一門藝術,但如果要將其變成職業,便要將它包裝成一樣商品,這是無可避免的;她認為,香港的音樂產業之所以能如此成熟,就是因為有很多音樂公司和專業團隊去將每一件音樂產品包裝好才推出市場;但就澳門來說也是循相同方向去做,但所得到關注度卻遠不如香港,本身也缺乏具有一定觀眾基數的平台去推動。Rachel形容,其實澳門的音樂圈也是不乏人才,但現時的情況就像有很多很好的玉器,只是閒置著,但卻未被人雕琢,沒有人去包裝他們,有很多寶藏都沒有被發現。
亦坦言,的確,香港製作音樂的產業是較成熟,更加多人會作為全職職業投身從事這個行業,亦令他們做音樂的人基數大,因此競爭亦較大,所以競爭亦會令音樂行業發展更加好;而反觀澳門做音樂的圈子很細,亦令競爭的感覺沒有那麼重,但所認識的朋友都是做到很好的音樂的,但競爭意識是沒香港那麼重,或因此發展進度也較為慢。
對本地音樂欠認同感
KPOP的大行其道、華語歌壇的百花齊放、歐西流行音樂的長盛不衰,乃至香港樂壇近年的回暖復興,上述音樂類種的成功共通點均是因為他們都有龐大的持份者支持和認同;然而澳門雖則亦有本地原創音樂,但似乎就未有得到應有的肯定和認同。青原表示,其實澳門本地作品的質素是不算差,甚至與香港和台灣的作品相比亦不會相差太遠,純粹只是因為別人看到是「Made in Macau 」(澳門製造)的作品便輕視, 若看到「」(台灣製造)、「Made in HongKong 」(香港製造)便覺得是「好嘢」。鼓手Ivan表示,現時澳門音樂人可以做的,就是更努力去做,希望有朝一日澳門人亦能為澳門本地製造的音樂而感到自豪。
若以澳門目前的音樂圈要與香港樂壇相比,無論在樂壇歷史、資源配套、音樂產業化等方面均是無法相比,但澳門的音樂和歌手未來要如何才能健康地發展下去。
冀政府各界共同推動本澳音樂
陳慧敏指,明白每個城市均有其生態特點,而澳門的定位是旅遊休閒城市,明白可投放在音樂上的資源亦相對較少;因此,她認為,若要改變澳門音樂圈的生態,政府可提供相關獎學金予音樂有關人才申請去進修音樂,去國內、甚至韓國、日本也好,可以去做練習生之類,讓一些澳門人在小時候已能被挑選去訓練,成為練習生,從而能改變澳門生態,這都是很好的方向。
陳慧敏又希望,澳門將來或有一個人或是一首歌,其傳唱度能風靡整個亞洲,然而他又願意在澳門分享、培養的話,相信必定能影響整個產業鏈;但可惜是現時仍未能見到,所以這是環環相扣。因此說音樂人要努力、電視台又要努力、媒體亦要一同努力,這樣才能成為完善的產業鏈。
善用網絡資源 提升曝光
則認為,澳門音樂人可以多想辦法讓自己曝光,例如現時網絡平台也是一很好的渠道讓大家發布自己的音樂,令更加多人聽到自己的聲音;其實近年亦多了很多澳門音樂人做網絡翻唱歌或是原創作品,其實也是一個好的嘗試。她又冀政府未來亦可多舉辦活動表演讓澳門音樂人參與,例如Hush音樂節是很好,除了讓澳門、也讓不同地方的人去留意澳門本地的文化氛圍也是很好;可繼續多舉辦讓澳門文化氛圍更濃厚的活動,例如音樂節或是藝文的活動等,可以更加多。
又勉勵本地音樂人,堅持做自己最喜愛的音樂,不要改變;她又笑言,反正澳門的音樂都是沒有人留意的,所以便放膽做自己喜愛的音樂吧,做好它,再找方法去發布,讓更多人去認識。
陳慧敏表示澳門欠完善音樂產業鏈。(馮達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