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卓先生認為,「電子卡包」含蓋範圍廣泛,相信能為不同階層人士帶來便捷。(陳宇東攝)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認為,優化「電子卡包」等電子政務是當局長遠發展方向。(資料圖片)
特區政府推出「電子卡包」服務。圖為文化局公共圖書館電子讀者證加入一戶通「電子卡包」。 (文化局提供圖片)
特區政府本周二(21日)起推出「一戶通」電子卡包,將13個公共部門的28 張卡證實現數碼化,領域涵蓋醫療、教育、長者、職安、文康、環保等,涉及總發卡量逾150萬張。市民普遍對電子卡包服務表示認同,認為更加便利;並希望加入身份證、駕駛證等重要身份證明文件,從而提高使用率。但有學者指出,身份證和駕駛證既涉及龐大資料庫,又牽涉修法等問題,短期內較難推行。 【本報記者陳宇東報道】
就當局在「一戶通」中加入電子卡包服務,市民卓先生表示,電子卡包的確可為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且28張卡證中含蓋的範圍也相當廣泛,相信可為不同階層人士帶來便捷;他又指,自己經常租用政府轄下體育場地打球,有了電子卡包之後,就算忘帶「運動易」卡證,也不用擔心無法進入體育場地。
被問到將來希望哪種卡證加入電子卡包,卓先生則表示,卡證多亦未必是最好,因為擔心太多人同時使用,或會導致後台出現技術故障;他認為應盡量簡化相關應用程式的操作,待運行成熟後再考慮加入其他卡種。
增身份證明文件或提升使用率
大學生李先生表示,電子卡包會令他上學更加方便,因平時在大學裡出入圖書館、體育館等設施,經常都要使用學生證,而現時已可包含在「一戶通」當中,便不會出現忘記帶卡的情況。他又指,希望當局未來如可將身份證和駕駛證等都加到「電子卡包」中,真正實現只帶手機便可出行,相信亦可進一步提高「電子卡包」的使用率。
社會綜合研究學會會長葛萬金表示,電子卡包的推出的確可為市民生活提供不少便利,相信未來亦會逐步將不同政府部門的資料加入當中;但電子卡包目前所包含的部門和功能,均屬於諮詢類和申請類,如若要全面推行電子政務相信仍需一段時間磨合。
電子政務是長遠發展方向
葛萬金續稱,目前所見只是勞工局、衛生局和社工局等可向行政公職局提供資料,但如交通事務局、治安警察局等服務亦未能加到其中,但相信這是需要一步一步實踐「急不得」,當中涉及的技術和法規問題解決需時。
對於市民希望日後可將身份證和駕駛證加入電子卡包,葛萬金指,這兩種證件涉及龐大的資料庫,身份證約60萬人,而駕駛證亦涉及數十萬人,所需的技術要求較高,因此相信當局短期內亦未敢推行;因為如果倉猝推行後,若沒有完善的後備資料庫或是穩健的系統,便很容易造成早前如健康碼故障的相關情況,且當中亦涉及個人資料法和電子政務法等的法律問題需修改和完善。但他相信長遠而言,特區政府是會循這個方向去做。
葛萬金又指,其實特區政府較早之前是與阿里巴巴有就構建智慧城市簽署相關合作協議,但到目前為止「看不到具體成果」;他建議,當局可與阿里巴巴或是相關的內地科技公司合作,為本澳在推動上述重要身份證明文件電子化上「做些工作」,從而亦加快推動本澳電子政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