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一種由伊蚊叮咬傳播,名為寨卡(Zika)的病毒開始在南美洲大陸疾速蔓延。感染上寨卡病毒的病人症狀雖不嚴重,但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2月已經證實,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婦很可能會誕下有嚴重出生缺陷的新生兒,例如小頭畸形。儘管全世界醫療機構都在積極研發寨卡疫苗,但目前除了滅蚊防蚊,仍無其他有效防止病毒傳播的方式。至今為止,寨卡已從南美洲一路漂洋過海,大舉入侵亞非歐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繼新沙士、伊波拉之後全球公共衛生最大威脅。
低緯度、人類居住密度高地區是伊蚊孳生地帶(紅色),這些地區目前出現不少寨卡病例。 (互聯網圖片)
美國佛羅里達州 佛州已出現771例寨卡感染個案,當地科學家正積極研究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美聯社圖片)
巴西里約 巴西寨卡疫情大爆發,為上月舉辦的里約奧運增添陰影。(互聯網圖片)
印度新德里 人口密度極高的印度成為寨卡傳播高危地區,當局正積極展開滅蚊工作。(美聯社圖片)
新加坡新加坡發現新型寨卡病毒,政府加大力度在城市每個角落噴灑滅蚊藥物。(法新社圖片)
寨卡病毒自上月以來,入境泰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截至本周日(11日),泰國僅曼谷一地已有21個寨卡感染病例。新加坡受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已經達到329人,其中包括八名孕婦,但尚未傳出嬰兒感染寨卡病毒病例。
新加坡衛生部上周表示,針對國內寨卡病例進行DNA分析顯示,新加坡的寨卡病毒株與之前在巴西流行的寨卡病毒有所不同,且已有數個病例與已知疫區無關,當局稱很可能病毒已發生變異,但科學家目前尚無法確定新型病毒是否和拉美寨卡病毒一樣,會引發嬰兒出生缺陷等同樣的疾病。目前,世界多地包括香港和台灣,都已向新加坡發出旅遊警告。
伊蚊體重不足一粒米,卻是引發黃熱病、登革熱及寨卡等傳染病疾速蔓延的「大殺手」。(美聯社圖片)
內地港台中招 澳門暫無病例
寨卡病毒入侵亞洲以來,內地、台灣及香港紛紛中招,其中最新一例發生在台灣。台灣疾病管制署昨日表示,一位來自彰化縣的63歲男患者,此前與家人到越南,返台後因發燒及頭痛入院後確認感染寨卡,此宗病例是台灣第八宗輸入性寨卡病例。另據新華社報道,河南前日確診當地首宗外地傳入寨卡感染個案,患者為28歲男子,曾到危地馬拉工作兩個月,該病例為內地第23宗寨卡感染個案。而香港衛生署上月25日亦證實,香港出現首宗外地傳入寨卡感染個案,病人為38歲女子,曾於近期到過加勒比海聖巴泰勒米島,並在當地被蚊蟲叮咬。
澳門目前尚無出現寨卡感染病例,但澳門政府預防登革熱工作小組提醒,本澳現時正處於蚊傳疾病的高危季節,工作小組將持續開展宣傳和防控工作,密切關注寨卡疫情發展。
寨卡病毒(紅色)直徑僅有大約40奈米。(美聯社圖片)
感染人數可能高達26億
寨卡疫情在新加坡蔓延,令東南亞及南亞各國及地區進入高度戒備。據英國廣播公司 報道,英國《柳葉刀》雜誌本月發表報告,指出亞洲和非洲可能將有26億人感染寨卡病毒,其中印度、印尼和尼日利亞是最高危地區,這些地區有大量人口居住在很難防控、檢測和治療寨卡病毒的環境中,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報告能夠為當地官員帶來警示,為寨卡可能引發的嚴重影響做好萬全準備。
韓國經歷過新沙士噩夢後,此次對寨卡病毒嚴陣以待,提前進行滅蚊、消毒工作。(CFP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