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出遊須警惕

慎防寨卡避蚊叮
14/09/2016
30684
收藏
分享
慎防寨卡避蚊叮
慎防寨卡避蚊叮
慎防寨卡避蚊叮

中秋佳節臨近,鑑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地區、南美洲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等國家及地區寨卡疫情流行,準備前往相關地區的遊客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蚊蟲叮咬。被寨卡病毒感染後的常見徵狀包括發燒、疹子、關節疼痛、肌肉疼痛、頭痛和結膜炎(紅眼),患者約在兩至七天後開始發病,有時潛伏期可長達12天,如出現類似感染症狀應立即就醫。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發出最新評估,確認孕婦感染寨卡病毒會令胎兒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或導致患上小頭症,呼籲孕婦及計劃懷孕的婦女避免前往疫區。無論男女,到疫區外遊期間,以及從疫區返回後至少六個月內,應避免發生性行為,否則應使用安全套。世衛組織指出,小頭症是不治之症,患兒的腦部比正常尺寸小,會出現嚴重的神經及智力缺陷等,甚至會夭折。此外,寨卡病毒亦極有可能引發神經系統疾病吉巴氏綜合症,令患者手腳麻痺、四肢無力。

各國衛生部門均發出呼籲,提醒孕婦不要前往寨卡疫區。(法新社圖片)

世衛組織證實寨卡病毒很可能令胎兒患上小頭症。(互聯網圖片)

轉基因蚊或遏制寨卡

目前並沒有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藥物,主要是透過症狀療法以紓緩不適及預防脫水。多國雖正著手研發寨卡疫苗,但若要進一步認證並提供公眾使用,至少還需十多年。世衛組織提醒,目前預防寨卡感染的最有效保護方法就是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蚊子滋生。

另外,有專家指出,殺蟲劑等傳統手段難以迅速有效遏制寨卡傳播,唯有轉基因蚊子可能成為人類對抗寨卡的救命稻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批准實地試驗,在佛羅里達州釋放大群代號為「OX513A」的轉基因雄性伊蚊,這些蚊子與野生雌蚊交配後,可能把一種致命基因傳給後代,令後代很快死亡,從而間接遏制寨卡病毒的傳播。此前巴西、巴拿馬和開曼群島都進行過類似實驗,實驗結果表明轉基因蚊子能有效減少當地伊蚊數量。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