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滔認為,有些工程政府總是等到塞車之後才做。 (古金元攝)
就本澳道路工程常年「遍地開花」問題,市政諮詢委員會委員、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澳門 掘路工程其中一個核心原因,是沒有從一個整體上規劃的協調。特區政府自 2009 年起設立道路協調小組,由交通事務局 主導,市政署參與,還有很多公共機構及政府涉及掘路的部門。該小組每個星期開會,每年亦有提交一些計劃; 但必須強調,這些每年的規劃及協調,只不過 是小組認為眼前覺得要做的工程方案協調, 而並不是與政府部門就長遠規劃的角度上作出規劃考慮。
基建部門間沒有協調
林宇滔又舉例指,之前氹仔亦有很多工程, 如運動場迴旋處、基馬拉斯大馬路空中走廊等, 工期更長達一、兩年之久;他指,從一些工程業界人士得知,上述工程需時如此之久,很多時候是因地下管網的遷移,本身一條天橋可能只需一個月便建成,但因要作管網遷移等,再加上相關部門的協調時間,且還需在掘路工程開展了以後,看到所需重鋪管線後,再視乎所鋪設的管線所屬部門才可真正進行部門間協調工作。他坦言,以上幾乎癱瘓整個氹仔交通的工程,明顯是幾個不同工程之間作出協調,而只是單一工程作出協調。 他解釋,因為過去資料不齊全,所以一個實際需時約一個月的工程,因為地下管線的遷移,最後一整年都未完成;而且工程預算開支很貴,因為搬管線的成本是負責建設工程的人去交付,搬管線的費用一定貴過重鋪,所以一開始鋪好管線一定較便宜。他直指澳門的道路工程本身沒有在規劃上,就不同的公共部門、基建部門作出協調,在整體規劃上欠缺前瞻性。
塞車才展開工程
他又提到,現時東方明珠的行車天橋工程,是2011年提出的,其實新城填海規劃,A區五個連接其他的點都有立體交通,但問題是政府一直都不去做;又一言道破:「啲工程政府喺未塞車前係唔會去做,等到嗰區開始會塞車先至會去做」。
他直指,這就是一個規劃問題。交通規劃應該是未去到繁忙時就要及早興建;而本澳的實際情況卻是背道而馳,到出現塞車時,才「後知後覺」再掘路建天橋、隧道等,那只會就令原來塞車地方塞上加塞。林宇滔坦言,相信有關情況本澳相關的官員亦有洞悉到,而作為官員應做好自己責任及早做好工程規劃,顯然這就是官員思維問題,亦是沒有官員問責機制所衍生出來的問題。
工地裝鏡頭監督提升施工效率
當局除了需檢討如何做好整體道路規劃,以及各部門之間需改善協調工作外,如何能加快目前道路工程的施工效率,林宇滔建議當局可仿效台灣及內地某些城市,在工地安裝低解像度鏡頭,用來實時監察有關工地有沒有人、或有多少人在開工,從而可隨時監督工地的施工狀況,令到有更多公開資訊讓公眾進行共同監督。
毋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指出,基建部門間沒有協調,令工程時間長及多。(古金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