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受惠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產業,除了醫藥生技與晶片外,就是航運業,熱門到美國總統拜登都要出手干涉運價,但這也側面反映出,全球航運有可能是中美間下一個角力的場域。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貨運周期, 受阻的人員流動增強了更大的貨運需求, 隨著疫情有受控跡象,各國也進入復蘇軌道,更多的基建投資支票開出,原物料需求增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航運業進入增長周期,加上國際海事組織收緊船舶排碳規範, 船隻與櫃位供應更加緊張。今年以來, 包括埃及蘇彝士運河長賜倫堵船事件、深圳鹽田港出現疫情、美國港口罷工等突發事件,都讓航班更加緊張、港口更加堵塞,一連串事件都導致航運價格不斷上揚。這也讓全球經濟戰場開始轉向海運。
全球十大航運公司之中, 首位是丹麥的馬士基,其次是瑞士的地中海、法國的達飛,中國的中遠海,台灣的長榮、陽明和萬海則分佔第七、九和十。前十名之中沒有美國航運公司。
美國總統拜登據傳將發布行政命令,要求解決美國產品出口運價的問題,並要求外國航運商降低港口滯留和滯期費。雖然拜登後來在推特澄清,強調只是反對鐵路和海運的聯合定價,而且是針對美國和加拿大的企業,而非要干涉國際運價,但外界多數認為,美國政府不會坐視運價高企不理。
真正困擾拜登的問題,或許是逐漸攀升的通脹率,美國勞工部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份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較前月升0.9%,較去年同期升5.4%,創下13年最大升幅,扣除能源消費的核心CPI,則創下30年來最大升幅。
美國高企的通脹率部分原因與進口產品的運價有關,而運價則與櫃位供需、油價有關。
7月國際油價來到近兩年新高, 推動運價進一步提升,周日決定縮減減產規模,有望幫助減緩油價漲勢,然而已經失衡的航運市場,仍然預示了全球商品價格在未來一段時間的上漲趨勢。
不只美國, 國家交通部水運局、國家發改委、反壟斷局,在去年9月就曾召集美國船公司,稱運價過高影響中美貿易,還指有實名舉報船公司有壟斷行為,從那之後,上海到美國的運價都壓在水運局的限價範圍內。
然而, 運價確實是自由市場供需決定的。水運局平抑運價的舉措,導致一段時間以來市場艙位不足,不少外籍船公司開始把艙位改到東南亞,最終仍要回歸市場邏輯來操作。
原物料的需求、油價與運價的漲勢, 其實都與疫情息息相關,燃料、運輸與原物料對於處在重建周期的世界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可以預期未來一段時間仍會是各國角力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