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一直被稱為「小城」, 皆因其30多平方公里的總面積, 僅相當於睦鄰珠海市的百分之二。然而,在這小小的土地上,卻生活著60多萬人口,有著超過24萬輛機動車,平日每到上下班高峰時段,在大大小小不同馬路上都可以看到堵塞的車龍,無論是駕車出行還是乘搭巴士的市民,不少都怨聲載道。
難道澳門的交通問題真是一個無解的死結?
為了緩解道路交通壓力、減少廢氣排放及噪音產生, 特區政府近年來透過各項政策管控機動車增長,包括縮短驗車年期、收緊尾氣排放標準、提升稅費及泊車咪錶收費等,初期確實見到一定成效,在年至2019 年車輛總數一直維持在24萬之數。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社會經濟狀況轉冷,然而澳門機動車數字不但沒有縮減,更加有上升趨勢,今年前五個月新登記機動車達5,000 多輛,同比升幅為26%, 政府控車需要「加把勁」。
當局的政策和經濟手段對控車效果不彰, 早前有交諮會委員指出,長遠而言要減少車輛、改善交通, 就必須做好公共交通配套,發展多樣化、立體化的集體運輸系統,吸引部分市民在非必要情況下放棄自駕出行,從而減少道路上車輛數量。以公共巴士為例,當局希望透過新合同提升兩巴服務水平,但仍有不少改善空間,例如高峰時段彈性出車、增設點對點或只停大站的特班車等,滿足市民及遊客出行需求。
而在多樣化公交系統方面,輕軌現時可謂「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年六個月以來日均載客量最多只有每天2,000 人次, 投入和效用嚴重不成比例。輕軌乏人問津部分原因是未能過海,而隨著媽閣交通樞紐已經竣工、輕軌媽閣站預計2023 年竣工,當局在這段時間可盡早規劃氹仔線接駁至澳門半島的建設及營運安排,早日打通澳氹間軌道運輸,減低各大橋交通壓力。
話分兩頭,政府施政需要公眾的理解和配合, 我們在抱怨交通的同時, 亦不妨從自身做起, 多步行少開車, 共同打造暢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