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紅色記憶】用版畫紀錄紅色歷史

窯洞走出來的美術家——古元
02/07/2021
1170451
收藏
分享
窯洞走出來的美術家——古元
窯洞走出來的美術家——古元

「中國藝術界中一位卓絕之天才」、「中國新版畫界的巨星」,徐悲鴻曾經這樣稱讚古元。古元是中國著名版畫、水彩畫大師,傑出的人民美術家,美術教育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

位於高新區唐家灣鎮那洲村的古元故居,是青磚灰瓦的兩層典型嶺南民居。1919年,古元在這裡出生。故居大門上方牆壁和屋簷下,裝飾著山水花鳥壁畫和灰塑,這是古元父親古萬建修建房子時請工匠特地繪畫和雕刻的。

古元故居講解員黃春娟告訴記者,這是古元繪畫天賦萌芽的地方。「小時候的古元,經常盯著這些壁畫看,一看就是一個下午。家裡的牆上、傢俱上,也被他畫滿了畫,而他的父親並沒有阻止,而是鼓勵他習畫。」

1927年,古元入讀那洲小學,後又轉學到廣州。1932年,古元小學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東省立第一中學(廣雅中學)。中學時期,古元經常閱讀一些美術書籍,學習繪畫的知識,利用課餘時間到校外作水彩寫生。如今故居的牆上,掛著古元中學時期水彩畫的複製品,村舍、河流、田野等自然風光,都是他曾經描繪的主題。

1937年,盧溝橋戰火燃起。廣州遭到日機轟炸,學校疏散。古元選擇返鄉教書,期間參加民眾抗敵後援會和抗日救亡宣傳隊工作。「我十分痛恨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的侵略,便在教課之餘繪製了一些抗日救國的宣傳畫,張貼在家鄉的街頭上,這是我第一次向社會展示自己的繪畫作品,感到很有意義。」他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

1938年夏天,古元被廣州《救亡日報》刊載的關於延安辦學情況的消息所吸引。於是,他毅然決然北上延安。這一去,古元正式開啟藝術世界的大門,而後人也有機會通過他的一幅幅作品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紅色歷程。

紮根陝北窯洞 為人民作畫

古元到達延安後,先後入讀陝北公學和魯迅藝術學院。當時的辦學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專設的校舍和課室。古元曾自述:「農民的打穀場和農村的空曠地都是課堂,借用農民多餘的房屋或窯洞作為宿舍。吃的是小米飯,睡的是墊著的麥秸和葦席的地鋪,生活條件是艱苦的。」

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古元與陝北農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儘管未曾衝鋒在前線,但古元以畫筆和刻刀為槍,繪就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畫卷。他以生活為創作土壤,紮根陝北土地,以《挑水》《鍘草》《運草》《牛群》等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描繪了百姓的真實生活。身處革命根據地,創作了《減租會》《離婚訴》等作品,反映了農民當家作主的主題。

古元曾坦言:「我總想表現人民的生活,即使不是直接的,比如我畫些水彩風景畫,喜歡帶些鄉土味,有人的活動的。我很少畫沒有人煙的、純自然的風景畫。」即便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後,他也沒有丟掉「人民」這個最大的主題。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古元深入工農業生產第一線,到遼寧省鞍山鋼鐵廠體驗生活,創作了反映解放後工人們熱情投入生產建設的《鞍鋼之修復》;1960年,他在《蔬菜豐收》中描繪了中國經歷三年困難時期後農業恢復生產的情景;1979年創作的《給人們甜蜜》中,繁華似火的果樹下,養蜂人正不辭辛勞地從蜂箱中提取蜂蜜,整幅作品春意盎然,靈動而富有生氣……

晚年的古元,身在北京,卻心繫故鄉。1992年和1995年春天,他曾回到珠海,在那洲村村委會分別畫下《家鄉的大榕樹》和寫下「情系鄉土 飲水思源」的書法作品,滿懷著對童年時光和故鄉生活的眷戀之情。1993年11月,古元又拿起了伴隨他多年的木刻刀,刻下了一幅以珠海漁女雕塑為主體的《珠海朝暉》,並把這幅黑白木刻作品獻給了故鄉珠海。

斗門區城南小學學生參觀「紅色經典——古元版畫精品展」。(珠海傳媒集團提供圖片)

1996年,古元因病逝世。他在遺囑中寫道:「我願把從事美術工作以來所創作的部分主要作品捐獻給我家鄉的人民,希望將這些作品永久保存在古元美術館供參觀者欣賞。」當他滿懷深情抱病精選捐獻作品時,還對每一幅失去原版的複製品和印刷品都仔細親手標明創作年代、作品題目並簽名。

珠海人民也從未忘記古元。珠海市第一座市立美術館以「古元」命名,於2008 年1 月正式落成。古元故居經過修繕後,正式免費對外開放,吸引了許多市民、遊客參觀。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