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鍾國榮認為,長久以來的水浸問題由不同原因形成,難以單靠市政署的力量解決 。(劉凱輝攝)
委員林宇滔稱建議應將黑色暴雨警告納入民防機制,以利民防系統調動資源,並用各區廣播系統向受浸區域作警示。 (劉凱輝攝)
【 本報記者劉凱輝 】市政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大會,多名委員關注水患、水浸等問題,期望特區政府積極協調各個部門,共同優化本澳排水系統,落實渠網升級,分階段整治水患。
市政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鍾國榮表示,本月1日,氣象局發出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當日總雨量創下近70年有記錄以來最高。儘管市政署已盡力排解,但持續強降雨仍使本澳多區出現水浸。除低地區外,部分過往較少水浸的地方亦失守,坊間更質疑內港北雨水泵站的作用。他認為長久以來的水浸問題由不同原因形成,渠道老舊、胡亂接駁渠網、食肆非法排污等,難以單靠市政署的力量解決,建議特區政府積極協調各個部門,共同優化排水系統,落實渠網升級,分階段整治水患。
委員梁鴻細亦指出,水浸另一因素是建築工程的泥沙及食肆油污令管道淤塞,建議應修改《公共地方總規章》,加大罰則及提高相關部門的執罰權,如遇屢勸或屢罰不改的單位,應協調工務及環保部門勒令其停工整改。同時建議引入智慧渠務的概念,利用感應器探測各類水渠沙井的水位及流量,根據分析知道一定範圍內的管道是否有堵塞或梗阻,加快人員進行檢查與維護。長期角度應通過沙井和下水道流量計監測的資料,使之成為渠網建設提供有效的參考,並通過電腦模擬仿真技術檢討整個渠網系統。
黑雨警告納入民防機制
委員林宇滔則表示,與颱風、風暴潮等可提前預測不同,暴雨僅能提前數小時預警。為此建議應將黑色暴雨警告納入民防機制,以利民防系統調動資源,並用各區廣播系統向受浸區域作警示。此外,現時僅靠市政署外判25人確保全澳雨水渠蓋暢通,應要調動更多人員到前線疏通渠口。市政署應全面檢視渠網維護機制,以及有必要檢討外判清渠監督機制,加入支渠是否暢通的檢測。
他同時指出,「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工程」早在2012年提出興建,卻拖至2019年動工, 以公開資料計算,該泵站相當於能應對110毫米的雨量,雖然泵站設計最大抽水能力仍要看集水區渠網容量及清淤情況,但邏輯上,上游渠網設計應以泵房排水量作匹配設計,惟本澳現時仍有近三成渠網屬清污合流,且多集中低窪舊區,跨部門有否決心作出根治?而當日 (6月1日) 每小時雨量達120毫米,確已超出內港北泵站設計能力,亦反映出本澳雨水排放系統的設計缺乏前瞻性。
市政諮詢委員會昨日舉行平常大會,多名委員關注水患、水浸等問題。(劉凱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