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發欽博士
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本澳部分的土地廟宇會舉行盛大的賀誕活動。 (文化局圖片)
對於本澳再有三項目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校長林發欽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文化遺產保育是一個很重要的國際性文化議題,要保存澳門文化獨特性及多樣性,必須要透過不同方法進行文化保育。那麼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就是申報,讓其成為澳門乃至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這樣能更加有利於保育,因為納入非遺名錄後能引起大眾矚目及關注,在申報過程中,會動員整個社區重新關注及整理相關項目資料進行保存,還要提出一個可持續性的保育計劃,例如未來如何傳承及保護有關項目。
林發欽表示,有關項目若納入非遺名錄後,相關人士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以「搭棚」作為例子,在以前「搭棚」只是建築業中的一部分,透過「搭棚」相關工會協助其申報後,發現其實相關人士很自豪,由對該門手藝是一個「搵食」工具,變成樂於與別人分享「搭棚」的工藝,他們也會疏理有關技能,讓這些技能得以重現。這樣能促進、凝聚、加強族群傳承主體,對這個自己傳承中的技藝或技能獲得認同及驕傲,這樣也有助於社區的文化工作。
社會大眾關注更利於傳承
林發欽指出,現時土地信俗納入非遺名錄,將能引起公眾關注,以前每年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寶誕,大家認為只是「街坊拜下土地」,但現時明白及理解更多有關資料,從一個更廣泛的文化層面看待這個事物,有關族群會感到光榮,認為這是優良傳統,這樣能有利於相關活動的保存,「以前有啲嘢搞唔到」、「年輕一代唔想搞」堅持不了就放棄,但現時許多人都知道了,增強年輕一代的積極性及傳承,例如主持土地信俗的人士已是中青一代,年齡層也逐漸向下移。而相關傳承團體的持份者,他們對於土地誕傳承的地方均會更加關心,都會更好地保存這些地方,這樣能有利於文化保育。另外,他稱,納入澳門特區及國家非遺名錄之後,特區政府文化局及國家相關文化旅遊部均會給予有關項目上的支援,更有利於傳承。
納入非遺必有人傳承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會長鄭國強表示,國家對澳門文化和歷史建設都相當重視,尤其是對兩個土生文化,土生語及土生話劇,也是證明對澳門社會和諧及給予土生族群的一種尊重。兩個土生項目已申請多年,其中土生語已屬於「急待搶救」,皆因世界上已很少地方使用,若能用非遺保護,一定會產生傳承人,相信有關傳承者會成為土生族群的導師。這樣對於澳門文化建設和歷史傳承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也對澳門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在該方面能與其他地區交流是一個很好的基礎。
至於傳承方面,他指,如果成為世界遺產,澳門可以利用這個名義,將這些東西帶出去,包括到葡語地區,因為葡萄牙本身都不是十分瞭解這些事物,鄭國強形容這樣與葡語系國家交流,澳門就多了一個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