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傳播遍及世界各地,過去一年,各國紛紛採取措施限制民眾活動,民眾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及消費,工廠亦降低生產與運輸,令全球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都有顯著下降。在澳門,疫下旅客量驟減,多項環境指標亦意外地得到改善,根據環保局日前公布的《澳門環境狀況報告2020 》顯示,去年本澳城市固體廢物量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均大幅下降,這對本澳環保狀況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近年來,市民的環保意識日漸提高,購買產品時會更多考慮該產品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為了迎合消費者,商家相繼推出綠色產品,提倡「綠色生活」。政府方面亦不遺餘力推動環保,其中當局早前表示,預計明年將限制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吸管和攪拌棒入口,現正研究和諮詢業界,並視乎本澳實際情況,未來加強管制其他一次性餐具。愈來愈多人關注環保原是好事,然而,對於這一股環保新浪潮,不少人開始感到不滿。
內地今年1月1日起實施新的減塑規定,全面禁止餐飲業提供塑膠飲管,手搖茶飲和咖啡店改以供應紙質飲管,但使用體驗卻遭人詬病,不少消費者批評紙飲管材質太軟和偏薄,很容易會軟爛,除了不能喝完整杯飲品,還會嘗到紙的異味,影響口感。此外,蘋果(Apple)去年10月在 iPhone 發表會宣布,為了秉持環保,從iPhone12系列開始,往後盒裝都不再隨附充電頭與有線耳機,當時引起許多討論,被民眾批評披上環保外衣,實際是剝削消費者利益。本澳於2019 年實施膠袋徵費,措施推行至今,有不少市民投訴有商家亂收膠袋費用。
從不少角度來看,環保似乎站在人類生活及發展的對立面,甚至有部分極端環保主義者提出必須停止使用一次性產品、不能吃肉等言論,引起「反環保」人士的抨擊,認為做法不切實際,影響生活。事實上,在大力推動環保的同時,要求市民不買獨立包裝產品、停用一次性塑膠產品暫時是強人所難,因環保不是朝夕之事,推動環保需從身邊細微的舉動一步一步去改變。要知道,想要垃圾量及碳排放量持續下降,並非疫情的責任,而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