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認為,人類如何抵抗天災與疫情均與城市規劃息息相關。
近年全球各地自然災害和異常天氣頻繁出現,例如幾年前天鴿丶山竹等超級颱風和去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等,人類如何抵抗天災與疫情均與城市規劃息息相關。澳門城市大學與澳門城規學會本月5日於城大氹仔校區舉行一場題為「異常天氣常態化與社會設施安排的思考」工作坊,探討異常天氣與城規關係。
城大教授李超驌在會上以「城市形態與氣候韌性」為題,從多個角度分析本澳發生水浸及異常炎熱事件之由來,特別提出高密度建成環境並不一定是導致炎熱環境之主要成因;對澳門而言,草坪等低效綠化亦是導致極端炎熱環境的關鍵因素。李超驌同時又介紹了美國紐約的社會公共設施、景觀設施與防洪設施結合的規劃案例,認為值得本澳在治理水浸時作為參考。
隨後城大教授周龍發表「新冠疫情下城市韌性空間規劃」的專題研究,當中將電子地圖,手機應用資訊平台及政府官方數據三者結合,從而分析出本澳各區新冠疫情感染傳播風險等級,預測疫情的高危區域,可作為當局制訂旅遊政策、實施人流管制及統籌醫療設施時之參考。
配合人口趨勢規劃社會設施
澳門城市規劃學會會長崔世平分享主題為「澳門人口分布演變」,研究引用本澳近年的人口統計資料,從人口密的數據得知,人口密度最高者仍屬澳門半島北端,但人口密度增幅最高區域則為半島南端及氹仔,即是本澳人口南遷的趨勢尤為明顯,從城規角度出發,如何配合上述人口趨勢,規劃適切的社會設施,滿足居民的需要,是本澳邁向緊湊城市及韌性城市時,必須面臨的重要課題,同時崔世平亦指城大學者的研究成果甚具啟發性,特別是有關低效綠化無助改善炎熱狀況,以及利用手機應用平台大數據分析人口流動此二者更令人耳目一新,足見要建設智慧城市,新科研成果的應用擔任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澳門城市大學與澳門城規學會舉辦工作坊,探討異常天氣常態化與社會設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