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排碳在歐洲變成一種消費,排得愈多成本愈高,而在不久的未來,碳排放還將變成關稅,在全球流通的貨物中一次次被徵收。歐盟執委會將在今年6月提出「邊境碳稅」法案,將讓歐盟又一次成為減排的先驅,而碳關稅的概念也將成為對抗氣候暖化最關鍵的舉措。
歐洲議會上月初通過支持推動「碳邊境調節機制」的決議,授權歐盟執委會在本月草擬法案,6月正式提出,最快在2023年實施。「碳邊境調節機制」其實是「碳定價」的進化機制,「碳定價」將排碳變成有償,訂出單位排放費用,碳排放愈高,就要花愈多錢,從而衍生出「碳交易」機制,將減排變成一種經濟、金融行為。
然而碳定價並非全球強制實施的措施,高排放企業可到他國落地,形成「碳洩漏」,導致一個國家減排幅度,跟不上另一個國家增排的速度,不但減排的意義大打折扣,還會大幅削弱「碳定價」國家的生產力與競爭力。「碳邊境調節機制」(邊境碳稅)就是為了堵塞這個漏洞而生, 它將授權歐盟執委會,對沒有實施「碳定價」的國家貨物課徵「碳關稅」。有關方案目前尚未定案,但一種可能的方式是,未來任何要出口到歐盟的企業,必須向歐盟購買排碳配額,或者在其母國購買配額,否則就要課徵關稅,假如母國沒有碳定價,那麼企業只能向歐盟交稅,或購買歐盟配額。
說白了,這種做法等同於以關稅手段強迫各國企業推動「碳交易」機制,本身有一定的爭議。但對於推動減緩氣候暖化來說,「碳關稅」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試想,如果中國、歐盟、美國等全球最大消費市場開始推動「碳關稅」,那麼「碳交易」機制將會落實到幾乎全球每一個角落,成為全球基準,免費排碳的日子將真正成為過去。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去年1月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如果輸入歐盟的二氧化碳還在增加,那麼在歐洲實施減排就沒有任何意義」,「這是公平問題」她說。
雖然包含中國在內已有多個國家對實現碳中和訂定目標,但具體機制與做法仍不明朗。事實上,解決氣候變遷不是單一科技或個別國家可以實現,一個國家的進取心,比不上全球一致的步伐。拜登已表態考慮碳關稅的可能性,俄羅斯則稱是變相設立關稅壁壘。其實,關稅壁壘的另一面是深度合作,若各國在碳關稅問題上高度一致,碳關稅將成為助力,協助各國共同探索更加清潔、高效的新能源,創造更乾淨、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