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表示,與工務局進行溝通後,將暫緩對「顯榮園五至七號」發出規劃條件圖。(鐘佩欣攝)
顯榮園地段被指很有可能是昔日遊朝駐澳官方機構「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之範圍。(資料圖片)
《澳門紀略》中顯示「關部行台」及「唐人廟」之位置。(受訪者提供圖片)
顯榮園地段可能屬於清朝「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的一部分。(互聯網圖片)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區穎晞
位於大三巴牌坊附近的「 顯榮圍(又稱顯榮里)五至七號 」,被指很有可能是昔日清朝駐澳官方機構「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 」之範圍,上月在城規會上以未有足夠證據論證為由,指有關土地可交由業權人決定保留與否,地段規劃亦獲城規會通過。 連日來,多位學者專家提出論證,認為該處有極大可能屬於「 關部行台 」一部分,促請政府重新考慮其歷史考古價值,避免錯過 保育機會。對此,文化局局長穆欣欣上周五(16 日)受訪表示, 文化局已和工務局進行溝通,將暫緩對「 顯榮圍五至七號 」發出規劃條件圖草案,將對其歷史考古價值進行進一步分析。【 本報記者梁雄業、吳泳欣、鍾佩欣報道 】
城規會早前通過「 顯榮圍五至七號 」規劃條 件圖草案,建議作非工業用途,允建樓高 12.4米。當時在會議上,委員呂澤強找到一張 1831 年葡萄牙軍事工程師 Ozorio 繪製的澳門地 圖,顯示顯榮圍所處位置正是位在昔日清朝「 粵 海關澳門關部行台 」的範圍內,認為是證明中國 自古對澳門擁有主權和治權的實物佐證,是愛國 教育的重要項目,應作深入研究。
十年前的考古資料或不準確
對於顯榮圍是否與「 關部行台 」有關?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會長柯浩然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 顯榮圍有跡象顯示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已有聚居村落,圍內的建築物與清康熙 27 年(1688 年)時期 在澳門關前正街和後街附近設立的「 關部行台 」 可能有著密切關係。為此 2008 年澳門博物館及澳門藝術博物館曾於顯榮里五號房址開展考古發掘。文化局當日在城規委會議中,只基於當年考古期間找到的瓦片作定論,故當局認為未能證明地段歷史意義。柯浩然認為,相關研究距今已有 十年,難免與近期發現的最新資料有所出入,建議當局重新審視文獻,確定地段的歷史價值。
當局應公開相關考古研究資料
中區社區服務諮詢委員區頴晞 14 日在中區 社諮會平常會議上亦指出,於清乾隆 16 年(1751 年)成書的《 澳門記略 》及道光七年(1827 年)出 版的《 香山縣志 》中都有記載,「 關部行台 」的 位置確實位於顯榮圍附近。
區頴晞說,文化局於 2008 年對顯榮圍的考古研究總結亦指出,該處在明末清初時有一間房屋,房屋拆毀後,土地於清末填平建成顯榮圍五號,更指「 這些聚落房屋與清康熙 27 年在澳門關前正街和後街附近設立的「 關部行台 」可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關結論亦刊登於《 香港考古學會會刊 》。
區頴晞續指,到了2010至2012年,此時 顯榮圍五至七號房屋已被拆卸,文化局邀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專家來澳,在研究聖保祿學院遺址的同時,也重新對上述顯榮圍地段進行考古工作。其中一位參與考古工作的研究 員,也認為顯榮圍遺址或與「 關部行台 」有關。 惟是次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聖保祿學院遺址的發掘,對顯榮圍「 關部行台 」的考古發現幾乎沒有著墨,也沒有被發表。
區頴晞促請當局公開 2008年及2010至2012年對顯榮圍遺址的考古發現成果,如地基的測繪圖、 相片及相關發現。又請當局應進一步研究相關遺址,如證實顯榮圍屬「 關部行台 」遺址,更應重新審視其文物價值,以作適當保護,以免遺址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
穆欣欣:將進一步分析
文化局局長穆欣欣 16 日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過去文化局根據所掌握的文獻資料,經過長時間的考古發掘後,認為沒有直接印證有關地段是屬於昔日清政府「 關部行台 」的證據,因此當時回填土地,交回業權人處理。
穆欣欣解釋,當時學者在城規會上提供有關歷史地圖資料,事前並沒有與文化局溝通,因此未能清晰了解其重要資訊,而經梳理後,文化局將會進一步分析,並與工務局進行溝通,暫緩對「 顯榮圍五至七號 」發出規劃條件圖。
另問及當局何時論證完畢,穆欣欣稱,目 前正內部處理有關資料,日後或請教專家學者的看法,同時需作綜合考量分析。她又指,學術研究有別於其他行政程序,因此現階段暫時未能得悉何時可公布有關結果。
「 關部行台 」是甚麼?有甚麼意義?
「 粵海關澳門關部行台 」(或稱澳門關部行台、澳 門正稅總口、澳門總口),是清政府粵海關於清康熙 27 年(1688 年)在澳門設立的海關機構。清道光 29 年(1849 年),澳門「 關部行台 」被澳門總督亞馬留封閉。 澳門「關部行台」乃粵海關七個總口之一,主理對外貿易事務。《粵海關誌》記載,澳門「關部行 台 」人員共 27 名,「 旗員防禦一名,總書一名,櫃書 一名,家人兩名,巡役五名,水手15名,火伕兩 名 」。其下又設四個小稅館,分別是大馬頭口、 娘媽閣口、南灣口和關閘口,負責徵收關稅, 稽察外國商船貿易及進入廣州事宜。大馬頭稅館專理中外商人諸稅,南灣稅館主稽查來澳外人、番舶並辦理涉外勞務,娘媽閣稅館以盤查閩、粵入澳商漁船隻,嚴防偷漏課稅,關閘則以徵收陸路貿易稅項職能。 由於澳門是外國商船貿易必經之地,每 年規定徵收稅額達29,600兩白銀,是粵海關所有稅口最高,因此地位僅次於粵海關總部,極受重視。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會長柯浩然表示,如顯榮圍真的與「 關部行台 」有關,則可佐證昔日葡人來澳時,澳門仍作為明清政府徵收關稅之處,引證當時中國對澳門仍有一定程度管治。一經屬實,實為本澳一個愛國教育的重點項目,具有重大保育意義。
城規會早前就顯榮圍保留與否作出討論,當時有委員引述最新文獻 指相關地塊或與關部行台有關。 (梁雄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