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
友誼大馬路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以致新口岸區一帶的生活污水無法輸送到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處理而溢流至外港碼頭側。 (環境保護局提供圖片)
本澳首個沿岸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項目上周五(16日)動工,工期約200個工作天。對於新口岸一帶的污水處理問題,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昨日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有關措施是治標不治本,但仍是好過無做。長遠而言,應盡快開展新城A 區的污水處理廠工程,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梁雄業報道】
環境保護局稱,由於友誼大馬路的污水截流下水道長期處於滿流狀態,以致新口岸區一帶的生活污水無法輸送到澳門半島污水處理廠作處理而溢流至外港碼頭側,產生嚴重的水質污染和臭味。為改善上述問題,並配合工務部門的「完善新口岸區污水截流管工程」,以解決在相關工程完成前污水溢流至外港碼頭沿岸的情況,環境保護局根據前期研究,開展建設「近外港碼頭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目的是將上述溢流至外港碼頭沿岸的污水截流,並接駁至臨時污水處理設施作適當處理後排放,從而改善沿岸水質及臭味問題,保障環境質素。
何偉添:治標不治本
澳門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解釋,目前本澳九成污水都是輸送往黑沙環污水廠處理,但他指黑沙環污水廠最初設計不佳,一日只能夠處理15萬立方米污水,目前一日則要處理18萬立方米污水,出現溢流在所難免。
就臨時污水處理設施解決方案,何偉添笑言是「好過無做」,因為臨時設施始終配置簡單,只能用沙石過濾方法隔走垃圾,重金屬等物質要通過污水廠的多重程序才可過濾。目前的確能夠解決異味問題,但只是表面的「治標」,而不能「治本」。
何偉添亦承認臨時污水處理設施是目前可行之法,長遠他建議應盡快開展A區污水處理廠的工程,才能夠將問題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