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的 不均等復蘇
08/04/2021
40874
收藏
分享
全球經濟的 不均等復蘇
全球經濟的 不均等復蘇

發自伊塔卡—世界經濟從新冠危機中迅速實現整體反彈的機會已然渺茫,而各國則面臨著涇渭分明的增長前景。盡管最新發布的布魯金斯學會-金融時報全球經濟復蘇跟蹤指數為我們提供了些許樂觀的理由,卻也引發了新的擔憂。疫苗接種的熱潮被大多數國家緩慢的疫苗發放進度拖了後腿,而新一波新冠病毒感染則威脅著許多經濟體的增長態勢。

中美兩國正日益成為2021年全球增長的主要動力。兩大經濟體的家庭消費和商業投資以及私營部門信心指數都大幅上升。大多數國家的工業生產都實現了反彈,使大宗商品價格和國際貿易得以企穩。但即便如此,仍然只有美國、中國、印度,印尼和韓國等少數幾個主要經濟體有望在今年年底前超越疫情前GDP水平,而2020年的經濟衰退很可能會在GDP和就業方面給其他大多數地區留下更為持久的傷痕。

在大規模財政刺激措施、寬松貨幣政策和受壓抑需求轉化為高速GDP增長的推動下,美國經濟將迎來突破性的一年。消費者和企業信心的恢復使得消費和投資普遍強勁增長,金融市場也持續向好。就連勞動力市場也表現得更為令人振奮:今年3月份新增了91.6萬個就業崗位,是2月份總量的兩倍多,也是去年8月以來增長最多的月份。

而貨幣政策制定者今年的任務則是把通脹幻象(即將來臨的2020年後反彈)與潛在工資和物價壓力區隔開來。政府債券收益率的上升——這是更良好增長前景、通脹風險和債務憂慮三者的結合體——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在試圖解讀和管理市場預期時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在理想狀態下任何額外刺激措施都應當同時致力於提振總需求和提高長期生產率。

與此同時,中國的增長勢頭依然強勁而平衡,政府正在將注意力轉向中期結構性問題和控制金融系統風險上。最近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要求把重點再次放在面向家庭消費的需求再平衡方面,並將產出增長來源向高端制造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轉移。

由此看來,中國當局似乎更傾向於實現宏觀經濟政策正常化,並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出台一些財政鞏固和貨幣緊縮措施,並伴隨著審慎監管措施以管理房地產行業的泡沫。雖然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似乎會在拜登總統任內持續下去,但它們似乎已經不再是影響兩國私營部門觀感或增長的主要因素。

相比之下,歐洲各經濟體——無論位處歐元區核心還是外圍——都在另一波新冠病毒感染潮,磕磕碰碰的疫苗接種項目和缺失的政策方向之下苦苦掙扎。雖然工業生產(尤其是德國)保持良好,但歐元區大部分國家估計都得等到2022年底才能重拾疫情前的GDP水平。

在2020年遭遇脫歐和新冠雙重打擊的英國在國內疫苗接種方面進展順利,從而提升了其增長前景。而日本雖然推出了大量刺激措施,但經濟復蘇依然顯得相當脆弱,消費者信心依然不見起色,出口增長乏善可陳。

至於新興市場方面,各國的經濟發展軌跡似乎各不相同——有些國家顯著優於其他國家。印度的制造業和服務業都為經濟的強勁反彈貢獻了力量,但是新冠病毒的重新抬頭、不斷上升的通脹以及有限的財政空間(由於公共債務水平較高)可能會削弱這種勢頭。

而當前油價的回升也讓尼日利亞、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看到了希望。相比之下巴西經濟則在病毒的肆意蔓延下(這是政治領導不力的後果)搖搖欲墜。土耳其也面臨類似的隱憂,但它至少還能在2020年勉強實現正增長。

繼2020年顯著下跌後,美元在2021年有所企穩。這種狀況再加上美債收益率的上行對許多新興市場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來說都不是個好兆頭——尤其是存在大量外幣債務風險的那些。如果增長模式的差異(脆弱經濟體增長較弱)延續到2021年,金融市場的壓力可能會加劇。

由此可見,世界經濟已經來到了一個關鍵時刻。許多國家都在糾結是否要在病毒持續蔓延的情況下開放經濟以及采取更多宏觀經濟刺激措施——這可能導致它們在短期利益和長期脆弱性之間做出不利的權衡。不確定因素很多,利害關係極大,猶豫不決的決策將損害較弱勢經濟體的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令經濟形勢變得更為嚴峻。

在此實現強勁和持久復蘇的秘訣仍然不變:一方面采取堅決措施控制病毒,另一方面推行平衡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及既支持需求又提高生產率的政策。那些復蘇勢頭強勁的經濟體不應在任何一個方面有所鬆懈;而其他地方的政策制定者則需要在這兩個方面加倍努力。

艾斯瓦爾.帕薩德

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達倫.張和阿里安.坎納對此文亦有貢獻。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