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路線巴士小巴改中巴或中巴改大巴,車廂內擠逼情況得以減輕, 乘客間距離較為鬆動。 (梁啟迪攝)
街坊總會副理事長 梁鴻細(資料圖片)
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力報》攝影組攝)
新巴士服務合同今年元旦起正式生效後,一般認為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陳宇東攝)
特區政府的交通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公交優先」,自2008年推行之後,一直成效不彰,「上車難」、候車時間長備受市民詬病,2011年特區政府引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巴士服務新模式,與當時三間巴士公司簽署為期七年服務合同,但情況未有改善。合同去年底屆滿,特區政府與現有兩間巴士公司簽定新巴士服務合同,於今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要求兩家巴士公司按照新合同為市民提供適切的巴士服務,回應公眾的出行需要和提升服務舒適度,新合同實施後,一般認為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自今年1月起,巴士服務從調整巴士車型、延伸服務、調整巴士班次頻率及增開特班車四方面改善服務,同時,新合同中在調升「乘客滿意度」指標的百分比及引入「尖峰時段每班次的平均乘車人次」指標等措施。有意見指自新巴士合同生效後,市民普遍認為「上車難」問題有所改善,冀未來透過智慧手段進一步改善巴士服務,升級整體交通系統,令市民出行更方便。
財援與巴士班次上限脫鈎
交通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黃承發表示,在解決以往於上下班尖峰時間「上車難」問題上,新巴士合同中財政援助與巴士班次上限脫鈎,鼓勵巴士公司專注於提高服務質素,保留班次調度靈活性及積極性,巴士公司可因應客流量適時增加班次。特班車則由巴士公司自行安排,以加強車務調度靈活性,這可令巴士公司主動提供更多班次,從而令乘客更容易上車。黃承發又稱,巴士公司最近將部分路線合併及改道作重新調整,降低在路面行駛車輛數量,減輕馬路行車壓力,一定程度上加快車輛流動,對「上車難」問題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加密班次改用大型車 一矢雙鵰
街坊總會副理事長梁鴻細亦稱,自新巴士合同生效後,乘客多認為在上下班時間巴士班次密了,上巴士較以往容易;同時,兩巴將部分路線巴士由小巴改中巴,或中巴改大巴行駛,相關措施發揮一定作用,除可進一步紓緩「上車難」問題,巴士車廂內擠逼情況亦得以減輕, 乘客間距離較為鬆動,均是新巴士合同生效後市民認為改善較明顯地方。梁鴻細續稱,他亦觀察到現時仍有部分巴士路線的中段至尾段是較為難上車,澳門及氹仔區均有同樣情況,即使「夾硬迫都迫唔到上去」;交通事務局及兩巴亦留意到相關情況,因此,當局未來或考慮在部分路線的中途加入巴士班次,讓乘客能更容易上到車,但相信當局和兩巴仍需時作研究及規劃相關方案。
大巴行窄路 專家研究安全
巴士公司將部分路線作車型上調整,改由中巴或大巴行駛,有乘客擔心舊區街道較窄,改行大巴或會有安全隱患。交諮會副主席黃承發表示,巴士公司在調整前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究,以確保整個行程的安全性。街總副理事長梁鴻細亦表示,有觀察到相關情況,部分較狹窄街道,當巴士要靠站上落客時,便會佔據了大部分道路,令行車空間收窄或造成擠塞,甚至是有些道路兩旁設有電單車泊位,部分電單車會凸出馬路,構成危險;因此,當局在路線改行大巴時需要重新檢視路面實際情況,甚至未來在道路規劃時作多方面考慮,釋出更多空間讓巴士行駛,更有利巴士升級工作。
加強乘客參與「滿意度」評鑑
梁鴻細認為,新合同中改善最為明顯地方是巴士服務評鑑在「乘客滿意度」的指標當中加強了乘客的參與度,由過去佔整體評鑑分數10%調升至40%,當中加入多種渠道的評分參與方式,包括乘客使用MPay乘車碼後透過手機參與當次搭乘的服務評分。但他指出,有關服務評分方式的宣傳工作仍有待加強,才可讓更多乘客及市民參與其中。
兩巴日後應如何持續優化巴士服務,黃承發建議巴士公司及交通事務局未來可多使用智慧手段,透過智慧燈柱及智慧裝置來收集更多數據,以掌握實時路況及乘客候車時間等,進一步改善「上車難」情況,未來進一步完善智慧交通燈的建設工作,做到全自動控制,令整體交通狀況進一步升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