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制度》法案擬規管業界不可在涼茶飲品上標榜有預防及治療疾病作用。(吳泳欣攝)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今日邀請衛生局及中醫藥界代表探討本澳中醫藥發展。(吳泳欣攝)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今(3)日探討本澳中醫藥發展,包括正在立法的《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制度》,並邀請衛生局及中醫藥界代表出席節目。
澳門中醫藥學會會長石崇榮認為,立法配合國策,對澳門中醫藥業發展是好事,但指出在技術指標方面要按澳門的特殊情況去調整,例如針對涼茶舖的規管方面,法案擬將涼茶藥材撥入食安法規範,他認為政府應與業界討論是否全部藥材均適合用作涼茶。
石崇榮又認同法案擬規管業界不可在涼茶飲品上標榜有預防及治療疾病作用,指涼茶從過去作為窮人治病的恩物,到現在已演化為一種功能性飲品,為市民保健養生所需。
至於「清心潤肺」、「清熱解毒」、「疏肝」等表述又算不算是標榜有治療作用,在節目播出期間亦有聽眾表示憂慮政府規定太嚴,就某些已公認有療效的藥材,但政府又不允許涼茶舖標示其療效。
衛生局藥物事務廳廳長蔡炳祥回應,既然涼茶作為食品,就不應標榜具有治療疾病適應症的作用。但當局近年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某些店舖的描述已超出了有關界定,例如聲稱具有治療癌症、糖尿病的作用,市民一旦誤信恐會延誤其診治。
蔡炳祥又指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他舉例指,例如感冒在中醫角度上亦分為「風寒」和「風熱」兩種症狀,其中屬「風寒」症狀者則不適宜飲涼茶。所以政府未來會明確哪些功效可以標示,會訂定清晰指引給業界遵從,亦會聽取業界意見。(編輯:吳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