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關注學生精神健康 紓解負面情緒

要多耐心傾聽
26/02/2021
37898
收藏
分享

珍惜生命 社會處處有溫情

社會工作局呼籲居民關心自己、家人及親友的情緒。如有需要,可致電澳門明愛生命熱線2852 5222又或社會工作局電話輔導熱線2826 1126,尋求傾訴與所需協助。

本澳兩個月內發生三宗青年學生墮樓死亡事件,其中多與家庭因素有關,衛生局指出,自殺係可以預防。 (馮達輝攝)

婦聯心理治療師劉振峰表示,年輕人做出自殘自殺行為很多時是一時衝動,耐心聆聽其傾訴可紓解負面情緒。 (古金元攝)

過去兩個月先後發生三宗學生自殺事件,一男兩女年輕人不幸喪生,引起社會關注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近年政府雖投入不少資源推廣心理健康教育,但悲劇依舊發生,反映相關教育存在不足。心理治療師認為,年輕人做出自殘自殺行為很多時是一時衝動,家長教師必須正視,按其接觸不少有過自殺念頭的人,都因為與人傾訴過後得到紓緩,當局須持續推廣生命教育,採取主動積極措施,協助學校師長及家長,從不同層面關注青少年學生,及早發現潛在問題,在專業人員協助下進行有效情緒疏導,減少同類事件發生。

短短兩個月發生三宗學生墮樓死亡個案,令社會關注青年人心理健康問題。街總早前進行一項「澳門居民精神健康現況」調查,以問卷方式對13 歲或以上居民進行調查,收回1,000 份問卷,受訪者中學生佔約65%,其次為就業人士約有25%。

學生壓力來自學習上

調查發現,受訪學生壓力普遍較大,且壓力集中在學習上,精神健康自評較差,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評分較高。逾26%受訪學生表示過去三個月一般、較多,或經常「想結束自己生命」。

至於整體受訪者壓力來源方面,最多是「工作或學業」,其餘依次是「經濟」、「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和「新冠疫情」。從社會事件乃至具體數字可以得知,以上問題非孤例,需要社會主動正視。

心理求助年紀最小11 歲

婦聯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師劉振峰接受本報訪問表示,該中心去年(2020年)1月至8月接受的心理求助個案約有400人,當中20%共98人有自殺或自殘念頭,其中28人為未成年學生,涉及自殘學生最小為六歲,涉及自殺學生最小為11 歲。

劉振峰稱,新個案中最常見求助為情緒困擾,佔整體約80%;同時有60%個案涉及人與人關係的困擾。另外,去年有超過100個個案必須轉介仁伯爵綜合醫院精神科跟進,反觀2019年只有十多宗轉介,可見本澳大眾心理問題的確不容忽視。對於近期自殺個案是否有明顯上升趨勢,劉振峰稱,按其親身感受表示認同,但由於去年採用最新統計方法,未能正式與往昔統計數字比較。

青年人多衝動為之

就最近多宗青年學生墮樓喪生事件,劉振峰指目前案件尚在調查當中,難以具體說明問題出在哪裡,但按他過往接觸的個案總結來說,年輕人做出自殘自殺行為,很多時是一時衝動,不是深思熟慮為之,故劉振峰認為家長、教師等應多留意年輕人舉動,在日常應對中能探到一二,例如當他們說「有諗過死」時,絕大部分人都是認真在想,故家長教師必須正視,與子女學生直接傾談,不是開玩笑的對話,而是認真了解他們遇到甚麼困難。按他接觸不少有過自殺念頭的人,都因為與人傾訴過後得到紓緩。

父母過大期望成壓力

他亦引用過往看到的一些個案,指出不少家長以為子女不喜歡自己,對話中每見疏離,開口幾句便對罵,主要訓斥內容皆以學業成績不佳為主,然而在他單獨接觸年輕人時,很多時候他們都有表達需要父母關懷。

劉振峰稱,當然不是反對父母對子女成績有要求,但他認為父母應更仔細區分子女的狀態,如果子女未盡力的話,適時鼓勵是合理推動力;然而,當子女盡了力,結果依舊不如所望,父母這時卻灌輸更高期許,或多加三兩句責備,子女便有機會萌生負面情緒,無形壓力便由此生。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