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暨普查局資料顯示,今年1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下跌1.18%,是本澳連續第五個月負通脹。有學者表示,受疫情影響,部分居民收入減少,或面臨失業,導致消費意欲減少,消費物價指數自然下跌,屬正常現象。據了解,目前未見有居民因物價下跌而選擇暫不消費,主要因收入減少,而審慎消費,同時認為出現通縮情況機率相對較微,無需過分擔心。
統計暨普查局最新公布今年1月消費物價指數顯示,今年1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102.30)按年下跌1.18%,跌幅較去(2020)年12月擴大0.31個百分點,亦是本澳綜合消費物價指數連續第五個月下跌;跌幅主要受旅行團和通訊服務收費下調,以及汽油、衣履和新鮮豬肉價格下降所帶動。
同時,去年農曆新年在1月份,帶動部分商品及服務的價格上揚,因此令今年1月的同比跌幅擴大。
經濟回復後或現通脹
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蘇育洲昨(21)日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隨着新冠疫苗於全球各地陸續接種,市民對於整體市場較為樂觀,消費意欲增大,消費物價指數亦隨之增加,他相信接下來本澳不會持續出現負通脹。蘇育洲又認為政府需要審慎考慮是否再推出經濟援助的措施,因為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全球各地政府相繼推出經濟援助措施「救市」,刺激內部經濟,蘇育洲認為待全球經濟回復至2019年前的狀況時,或會有通脹的情況出現,呼籲政府關注。
人民幣升值增旅客消費意欲
經濟學上,通常一個經濟體的通脹率連續6個月為負值才被視作該經濟體進入通縮周期。澳門經濟學會副理事長李振國認為,無需負面看待本澳負通脹,隨著消費物價下跌,且人民幣近月持續升值,同時隨著旅遊業穩步復蘇,對本澳經濟復蘇有一定的幫助。李振國續稱,物價指數持續下跌,另一方面亦可紓緩收入同樣減少的居民經濟壓力。
至於有市民表示對物價變化並無特別感覺,李振國解釋稱,大部分市民多以接觸日常用品、普通餐廳用膳等,但實際上物價指數變化較大為酒店餐廳、娛樂等方面,同時物價指數下跌並不明顯,因此普遍市民未能確切感受到物價下跌的變化。
今年1 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下跌1.18%,是該項指數連續第五個月下跌。 (梁啟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