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大型水利工程,完工後將為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新華社圖片)
往後從大藤峽調水至珠江三角洲,時間可縮短至三天。(新華社圖片)
珠江流域出現大範圍氣象乾旱,由於江河底水位持續降低,導致河口鹹潮上溯,珠海、中山等地食用水受影響。為解珠江流域乾旱之苦,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透過廣西大藤峽水利工程向下游補水,首次應急調度補水2.4億立方米,相當於17個西湖水量,有效壓制河口鹹潮上溯,供澳門、珠海等大灣區居民正常用水。
自去年11月以來,珠江流域降水持續偏少,去年11 月23 日至今年2 月2 日,珠海連續72 天無降水,打破歷來最長連續無降雨紀錄。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早前表示,珠江流域降水較多年同期偏少近八成,是近60年來同期最少,西江、北江等主要江河來水偏少四至七成,出現大範圍氣象乾旱,低水位導致河口鹹潮上溯,珠海、中山等地主要取水口受到鹹潮影響。
相當於17 個西湖水量
珠江水利委員會為此已提前制定多種抗旱保供水措施,制定以在建大藤峽水利樞紐為主要補水水庫、長洲水利樞紐進行反調節的調度方案,確保澳門、珠海供水安全。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15日發出2020-2021年枯水期水量調度三號通知,指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已完成首次應急調水任務,此次調水持續五天,共向下游補水2.4億立方米,相當於17個西湖的水量,將能有效壓制河口鹹潮上溯,為澳門、珠海等大灣居民用水提供保障。
珠江水利委員會於本月10日啟動枯水期水量調度,以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作為主要水源,應急調水期間,大藤峽工程累計向下游補水近2.4億立方米,水庫水位下降2.6米,日均出庫流量1,860立方米每秒,較天然流量增加550立方米每秒,保障梧州站流量達2,300立方米每秒以上。
大藤峽補水 時間縮短七天
位於廣西黔江河段大藤峽峽谷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距離粵港澳大灣區最近的大型水利設施,是國務院確立的172項節水供水中大型水利工程的標誌性工程之一,建成後將在珠江流域防洪、水資源配置、提高西江航運等級、保障澳門及珠江三角洲供水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有關工程於2014年分左右岸開工建設,其中左岸工程已於去年7月全面投產運行,三台水輪發電機正式併網運作,右岸工程則在建設當中,整體樞紐工程將於2023年全部建成。
珠江水利委員會防禦處處長孫波向內地媒體表示,過去珠江三角洲的應急調水來自1,000多公里外的西江上游天生橋一級、龍灘及百色三座水庫,抵達珠江三角洲需要七至十天時間,中途需要經過多個水電站,無論在效率及精準度上都容易受到影響,而從大藤峽水利工程調水,水頭抵達珠江三角洲僅需三天,效率可大幅提升。
水利部珠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西江上游天生橋一級、龍灘、百色三座骨幹水庫總有效蓄水量79億立方米,總有效蓄水率40%;珠海供水水庫群總有效蓄水量4,460萬立方米,繼續保持在高水位運行,澳門、珠海等地供水安全有保障。
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本月10日起向下游補水2.4億立方米,解大灣區居民之渴。 (新華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