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難題 政府的顢頇
25/08/2016
27038
收藏
分享
Uber的難題 政府的顢頇
Uber的難題 政府的顢頇

全球最大的打車軟件Uber創始人兼執行長卡蘭尼克,曾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訪問時曾形容,Uber就像一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速度不慢,開得穩定,但眼前有霧,無法看得很遠,你必須集中注意力在前方,注意是不是要轉彎。卡蘭尼克認為,這種感覺很緊張。

作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Uber估值超過650億美元,他們提出的車輛共享概念,對各國政府而言是一種破壞式的創新,有的政府研擬修法,有的政府開始試點,也有政府加以取締,共享經濟確實與在地經驗密不可分,德國的例子可見,Uber也有調整與妥協的空間,但是在本澳,短短不到十個月的時間,Uber已經繳納超過千萬保證金,警方查緝Uber如同捉拿賊王,頻頻上演港產動作片。當創新遇到管制,特區政府看來比迷霧罩頂的Uber更緊張。

如何遊說各地政府容許Uber何法經營一直是Uber的難題,但對創新概念的強硬態度則是本澳政府的顢頇。Uber可以放棄狂灑20億美元的中國市場,自然不會太擔心千萬元保證金,或是能不能在澳門經營,但本澳政府抗拒與Uber協商,實際上放棄了一個培養創新產業、調整過時法規、創造有利創新環境的機會,「黑的」屢禁不絕,正是因為對民眾而言,是的士的有益補充,與其立志終身打擊「黑的」,何不趁Uber的衝擊檢討既有政策,讓Uber或類似的網約專車服務與傳統的士有更公平的競爭條件,一舉兩得呢?

政府聲稱提倡的「特別的士」比Uber服務更好,但開放特別的士准照不過是允許多一間可以網絡約車的車行,就算服務再好,也不是改善交通問題,提升的士服務的解方。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是未來的趨勢,當新加坡打算在2018年運行無人駕駛的士時,我們還要讓警察滿街追Uber嗎?

確實,沒有一個政府有義務要為哪一間企業開綠燈,尤其Uber對傳統的士行業帶來的衝擊不能忽視,然而的士行業本身的困境,在於他們是政府特許的行業,有牌照數量管制,收入卻受到大環境的市場因素影響。在Uber出現之前,的士司機不是沒有抱怨,份子錢的壓力、「白牌車」搶生意等,然而若以共享經濟的概念來看,牌照數量管制的必要性也可以有討論的空間,這將會減輕的士司機爭取收入的壓力,消弭與Uber在法律規範上的不公平,又何需害怕Uber呢?

制定法律的目的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政府必須思考怎麼做才能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當我們被創新產業衝擊時,應該去思考、討論各個層面的問題,保險、牌照、稅務都不難解決,與其強硬禁止Uber,不如想想如何利用機會讓交通系統更進化,打造一個我們想要的城市。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