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重申,特區政府涉及民生福利的開支不會因為政府總開支壓縮而減少。 (馮達輝攝)
立法會昨日舉行全體會議,會上探討到經濟財政領域議題。(馮達輝攝)
勞工局局長黃志雄稱,若僱員不同意無薪假安排而被解僱,則被視為不合理解僱,僱主應支付賠償。 (馮達輝攝)
議員李振宇表示,無薪假及其衍生的問題應得到更多重視。 (馮達輝攝)
雖然法律規定僱員放無薪假需經勞資雙方協商同意,但在沒有集體談判權的本澳勞動環境中,協商的結果往往讓勞工成為弱勢一方。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不少企業安排僱員長期放無薪假,在昨(28)日舉行的立法會全體會議上,多位議員關注無薪假議題,列席會議的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特區政府明白本澳各行各業及居民在疫情下受不同影響,他呼籲勞資雙方應充分溝通,並按實際情況、以互諒互讓方式,善意協商工作及假期安排。
立法會昨日舉行全體會議,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於會上透露,定於今(29)日公布的最新一期就業調查,本地居民失業率為3.8%,比上一期(2020年9月至2020年11月)的4%下降了0.2個百分點;他又預告就業不足率方面亦有所下降。雖然波幅仍存在,但可見失業率有望企穩和收窄。他承諾特區政府會盡量為市民配對工作,但請市民要有心理準備,接受現時的市場價格。
黃志雄:盼勞資雙方互諒互讓
議員李振宇在會上提出口頭質詢,關注政府因《僱員的最低工資》法律廢止了《停工補償制度》,令工作時數長期減少或停工的僱員失去原有保障,尤其疫情所引發的長期「無薪假」問題,更凸顯《停工補償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又表示,此次疫情出現較大範圍的「無薪假」及其所衍生的問題應引起政府及社會關注,有必要透過健全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規範,避免僱員被長期放「無薪假」,影響勞動權益。
李偉農回應指出,倘不廢止該法令,一旦出現停工的情況,製造出口產品工業的僱員因適用該法令的規定,其所收取的報酬補償將比最低工資的金額低,與其他行業的僱員收取停工補償不一致。為避免出現不公平的情況,故有必要一併廢止該法令。
列席會議的勞工局局長黃志雄補充,由於「無薪假」是雙方協議缺勤,按現行法例是視為合理缺勤而不獲得報酬,放「無薪假」期間的周假和強制性假期亦不會獲得報酬,但這亦有條件,如果僱員不同意「無薪假」安排而被解僱,則被視為不合理解僱,僱主須依法支付相應解僱賠償。他指放無薪假是僱主迫不得已,希望僱主和僱員互諒互讓。
第三輪經濟援助沒有「閂後門」
不少議員關注政府會否再推出第三輪經濟援助,李偉農形容第三輪經濟援助是「備用金」,有需要時會動用。他重申,特區政府涉及民生福利的開支不會因為政府總開支壓縮而減少,並會延續原有的基本惠民措施。
議員蘇嘉豪質疑第三輪援助金作為備用金的做法,質疑為何不對現時正處於失業及正在放「無薪假」的人士給予援助?李偉農表示,去年已動用508億元財政儲備,並動用澳門基金會撥款100億元,總共608億元。
此外,去年為今年所做的赤字預算再動用265億,若計算2020年超額儲備狀況,是佔20%開支,換言之「100蚊已使咗20蚊」。
他稱,在今年赤字情況下,特區政府依然動用225億元作為福利開支,支援民生,若225億抵銷265億,相等於幾乎動用赤字大部分用於福利民生開支方面,而該方面是使用2019年正常有盈餘收入情況下派發,包括現金分享、醫療券、持續教育津貼、住宅水電補貼等等。
李偉農續表示,接下來仍需考慮未來幾年沒有財政盈餘的可能性,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剛性開支仍須繼續,應思考如何用及何時用這一筆錢,又強調政府對第三輪經濟援助是沒有「閂後門」。
六大博企中高層本地僱員佔89%李偉農:已超政府目標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昨日在立法會上表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外地僱員人數共17萬7,663人,比2019年12月底減少18,875人,當中博彩及酒店業的專業及非專業外地僱員減少8,903人。而在六家博企任職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僱員中(9,940人),本地僱員比例已提高到89%,超過此前訂定的85%目標。
李偉農表示,特區政府在確保本地僱員就業權益不受損的前提下,會綜合考慮澳門的發展方向和整體利益,更務實及靈活地對行業人資作出調控。截至2020年12月底,六家綜合旅遊休閒企業及旗下的公司,以及所有設有娛樂場的酒店聘用外地僱員(不包括建築僱員)有26,102人,佔這些企業總僱員人數的比例為24.2%。有關外僱人數較2019年12月底減少9,008人。
另外,李偉農表示,本澳現有的博彩中介人牌照85個(2020年為 95個),貴賓廳77個,總共涉及的賭枱數為1,566張。他指出,疫情影響中場及貴賓廳比例變化,是需要面對的現實。他又強調市場是透過供求決定,在轉變的過程中,政府負責的是協助業界失業人士提升技能,創造轉業機會。
李偉農又稱,目前要做的是令本澳博彩業發展在疫下有「企穩」的機會,讓來澳的旅客有良好的旅遊體驗 。
本地居民失業率有所收窄,政府會繼續為失業人士配對工作。圖為此前民眾排隊申請參加帶津培訓計劃。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