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聯昨日就「澳門學生對網絡欺凌的現況調查2020 」舉行新聞發布會。 (吳泳欣攝)
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學聯)和澳門青年研究協會聯合進行的「澳門學生對網絡欺凌的現況調查2020 」顯示,超過10%中學生認為自己是「被欺凌者」,4.4%受訪者表示在近兩年故意對他人實施過網絡欺凌行為,最多欺凌行為包括向他人傳送粗俗、騷擾、恐嚇的資訊、言論、在網絡上發布讓人難堪或移花接木的文字、圖片、視頻、音訊等,令他人覺得尷尬、出醜。學聯建議家長應注重對子女的關懷和合理監督,政府要健全網絡欺凌法律法規,協調社會各方資源,以有效遏制網絡欺凌行為。
學聯昨(25)日公布調查內容, 調查於今年9 月11 日至25 日期間在本澳16 所中學進行。在3,690 名受訪的本澳中學生當中,有415人表示自己是「被欺凌者」,152 人表示自已是「欺凌者」;2,628 人表示自己是「旁觀者」;其餘人士則表示自己是為被欺凌者挺身而出,或認為自己從未遇過欺凌事件。
六至八成人認為未遇過網絡欺凌
據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者在回答研究人員列出七類網絡欺凌行為時,例如假冒身份作出令人不快之事;在網絡發布讓人難堪的文字、圖片令人覺得尷尬、出醜;在網絡散播流言;在社交網站引起網絡「公審」等,有63% 至82% 認為自己從未遇過;有53% 受訪者認為自己曾收過別人傳送粗俗、騷擾、恐嚇的資訊等的言論方面有關欺凌。
80% 以上受訪者遇欺凌會求助
另外,有2,351 名受訪者表示未曾遭受網絡欺凌,其餘1,339 人曾被欺凌的人之中,有40%未曾向他人求助,而認為得到的幫助不大的有22%。學聯理事長楊煒軒稱,經了解發現不求助的學生認為自己能解決,或認為問題不大。另一方面,在遭遇或目睹網絡欺凌時,80% 以上受訪者會求助,選擇求助對象的優先程度依次為父母、同學/ 朋友、老師、社工或學生輔導員、警察、網友、父母外的其他親人。
此外,心理影響是網絡欺凌對本澳中學生的最主要影響,較多網絡欺凌對本澳中學生影響的持續時間在一周內。
學生未清晰「網絡欺凌」定義
對於有接近30% 受訪者認為自己曾經遇過上述某些網絡欺凌行為,但只有10% 受訪者認為自己是「被欺凌者」,學聯升學及心理輔導員容綺雯認為,反映受訪學生未必清晰「網絡欺凌」的定義究竟為何,學聯認為需加強學生對於「網絡欺凌」定義的認知,「好多(學生)都會話係玩笑,佢哋唔會認真對待呢樣嘢(網絡欺凌)。」調查報告建議加強關注青少年網絡欺凌,增強青少年對網絡欺凌行為的認知,從自身做起拒絕欺凌;教育部門、學校和相關社團要加強對本澳學生正確引導的同時,還要制定積極有效的網絡欺凌干預機制。
政府要健全網絡欺凌法律法規
報告亦希望家長應注重對子女的關懷和合理監督,注重家校聯絡,發現欺凌行為要及時溝通、解決;政府要健全網絡欺凌的法律法規,協調社會各方資源,才能有效遏制網絡欺凌行為。
楊煒軒指,現時未有針對網絡欺凌行為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令學生知驚」相信有助阻止同類事件發生;但他認為首要工作仍應從教育方面著手。
調查報告指,有超過10%中學生認為自己是「被欺凌者」。 (吳泳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