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暨青年局根據「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聘請27名內地優秀教師來澳開展教學交流和指導工作,引起頗大迴響,質疑「計劃」成效。對於坊間質疑政府使用公帑「空降」內地教師至本澳,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則認為,不能抹殺內地教師來澳交流的功勞;又指「計劃」的內地教師並沒有佔用本澳教師的名額,認為只要教青局和勞工局要做好把關工作便可。
菜農子弟學校校長王國英日前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菜農近十年也有參與該計劃,現時校內有兩位來自「計劃」的老師,分別對地理和資訊科技科目提供意見。他稱借助內地優秀教師的幫助,特別在課程設立上的輔助作用較大,以能幫助年輕老師盡快熟習教材;在有關教師輔助下,學校已制定前期目標和課程未來發展策略。
學校非「照搬」內地教師意見
雖然得力於內地教師協助,但王國英(上圖)強調,學校也不是「照搬」其意見,會審視學校自身需要,保留學校的特色。他又指,教青局有需要每年或定期評估「計劃」成效,並與就有關情況與學校進行溝通;而學校亦有需要檢視自身情況,認清需要哪方面的教師提供協助。
市民:計劃成效不透明
市民梁先生(上圖)表示,如果「計劃」為短期便沒問題,但三年時期太長。交流指導內容和「計劃」成果也不透明,「究竟畀咗430(薪俸點)有無成效呢」?希望政府能讓市民清楚「計劃」具體內容。市民唐先生則稱,「都喺學術交流,無咩所謂。」他認為,澳門教育界應吸收內地不同地方的教育標準。
老柏生:未來教育合作內師為主
教青局局長老柏生前(14)日接受媒訪問稱,「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開展13年,學校主流意見高度評價,由最初僅23所學校參加,增至本學年40所學校,近年教育發展、學生素質不斷提升,相信「計劃」計劃對本澳整體教育質素有正面影響。未來教育合作會倚重內師「計劃」為主,也持續邀請其他國家及地區優秀導師以短期或一次性形式,來澳開展講座、工作坊或個別指導。
有學校表示,借助內地教師對各科目提供意見,對於課程設立上的輔助作用較大。(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