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關係緩和的背後邏輯
03/11/2020
28423
收藏
分享
中西關係緩和的背後邏輯

吉姆.奧尼爾

高盛資產管理公司(Goldman Sachs Asset Management)前董事長、前英國財政部長,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主席。Copyright:Project Syndicate, 2020.

儘管在疫情期間,西方對中國的擔憂有所緩解,但激發其對中國態度的擔憂並未消失,而且隨時可能重現。鑒於中國龐大而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這種緊張關係對世界來說是一個重大的、令人煩惱的兩難境地。而另一個主要經濟強國——美國,未能有效應對當前危機,這無疑無助於改善這種局勢。

根據我的專業背景,我通常首先以宏觀經濟學家的身份對待中美關係等問題。但作為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的主席,我對這個問題有著更細緻的看法,這不僅要考慮到經濟層面,還考慮到安全、外交、文化和其他因素。

優化框架處理中西關係

為此,我們應該採取更廣泛的「優化框架」來理解和處理中西方關係,這似乎才是合理的。我不是為了把事情簡單化,如果中國所代表的經濟機會可以用未知數X來表示,那麼西方領導人如果想以實際或感知上的越軌行為與中國對抗,就需要根據這一基準來衡量這樣做的潛在成本。

這種想法是很自然的,我懷疑這在英國和歐洲政府近年來對中國的態度中已經有所體現。但在遵循這一框架的過程中,決策者需要問自己一個更加微妙的問題:在中國實現預期的政策變化方面,強有力的經濟接觸是否比強硬的對抗更有效?

回答這些問題需要抱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本月,在中國的雙節假期期間,許多中國人似乎在國內各地旅行,卻並沒有引發另一輪感染浪潮。然而,當我向其他西方人指出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質疑這些傳聞的證據,並拒絕接受中國資料的可信性。即使他們聲稱證據也許是可靠的,但他們也表示,鑒於中國當局對中國人民的控制程度,他們並不感到驚訝。

中國在本世紀末可超越美國

如果只有中國和其他威權國家在今年阻止了第二波嚴峻感染浪潮,我將更加贊同這一觀點。但在日本和韓國等地也可以發現類似的情況,這表明我們最好應該從中吸取教訓,而不是簡單地否定證據。

當然,這些只是預測。正如2020年那樣,任何不可預見的發展都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但是,如果目前的增長資料是合理準確的,中國名義上的國內生產總值(2019年為14.1萬億美元)將在本世紀末或之後不久趕超美國(21.4萬億美元)。

此外,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中國準備在明年為全球GDP再貢獻1.5萬億美元,而中國消費者將貢獻其中近40%的增長。 相比之下,1.5萬億美元的貢獻率,比除了排名前15位經濟體外所有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都要高。中國實際上將在一年時間裡創造出另一個澳大利亞或西班牙。考慮到消費支出在中國經濟增長中所佔份額不斷增加,中國提供經濟機遇的規模怎麼說都不為過。

對抗政策可能弄巧反拙

那些主張與中國進行更多對抗的人必須權衡他們的做法是否能如願以償地成功,是否會遏制中國的增長,以及是否會減少西方的經濟機會。如果所有這些結果都得到證實,西方領導人可能會認為這一戰略是值得的。如果有合理的可能性讓中國的增長繼續下去,而西方的機會卻在減少,那麼對抗政策將完全是弄巧成拙。

對另一個國家的標準和做法進行大肆評論可能是一種宣洩,但有大量的歷史證據表明,一個國家的公民會傾向於重視經濟發展機會,而不是其他大多數問題。這條公理既適用於美國、英國和歐洲,也適用於中國。

希望各國重回談判桌

此外,即使一個國家的領導層在考慮了潛在成本後,依然傾向於採取對抗的做法,但通過與其他國家政府合作並進行積極接觸,而不是採取「零和」的邊緣政策,那麼其成功幾率也就大得多。當然,外交和其他微妙的接觸形式肯定會比雙方劍拔弩張和貿易戰更能改變一個國家的標準。

如果下個月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沒有連任,我們希望這將為20國集團(G20)重振戰後國際秩序,並讓各國政府重回談判桌奠定基礎。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