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現正就《澳門夾心階層住房方案》進行公開諮詢,當中夾心階層定義、申請資格等都備受關注。眾所周知,目前社會對經屋有恐慌性需求,政府提出夾心階層及長者公寓,形成五個房屋階梯的政策,相信有較大條件滿足有關人士置業需求,包括新婚家庭、有強烈置業需要的青年等,令他們不需要與弱勢社群競爭。
房屋局今(29)日便會就2019年經屋申請作抽籤排序並公布結果,相信同樣是有人歡喜有人愁。2019年經屋共收到37,487份申請表,但可供申請的經屋單位只有3,011個,可謂供不應求,「僧多粥少」,大量申請者均為「陪跑」,居民上樓無期。非核心家團與個人申請者若想「中籤」,機會微乎其微。事件亦反映現時樓價高企,居民將置業期望投放在公屋中。
本澳過去公共房屋只有社屋及經屋,除此以外便是私人市場,難以滿足不同階層人士對住屋的渴求。澳門一直未有「夾屋」,無法解決現時夾心階層既未能申請經屋,又無能力購買私樓的問題,未來特區政府將房屋政策階梯化發展,值得肯定及鼓勵。而現時經濟房屋「永遠姓公」,而夾屋則為「私樓」,並較經濟房屋優質,相信夾心房屋吸引力會比經濟房屋大。
在本澳的五個房屋階梯構想中,夾心階層住房作為一個獨立於社會房屋、經濟房屋、長者公寓和私人樓宇的階梯,其定位、申請門檻、售價等是本次諮詢重點,各界對此有不同意見及理據,故必須小心謹慎、凝聚社會共識。其後還需完善經屋、夾屋、私樓的置業階梯,鼓勵有能力的本澳居民從經濟房屋轉移到夾心房屋,再由「夾屋」屋轉移到私樓。對於長遠的房屋政策而言,關鍵還是要有足夠的房屋供應量,定期開放經屋申請,在加快推進公共房屋項目興建及規劃同時,亦要加緊完成新城填海區的規劃工作,有序落實各項相關建設工程,讓市民上樓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