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防疫的想像
12/10/2020
10012
收藏
分享
常態化防疫的想像
常態化防疫的想像

繼上月底有碼頭工人因接觸冷凍海鮮包裝而感染新冠肺炎後,山東青島11日再有三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目前感染源頭仍未釐清,但相信與碼頭工人個案有聯繫。新增個案帶來新一波爆發的風險,防疫措施再度升級,出入管制再度趨緊。這是疫後城市治理的新常態,卻未必是常態化防疫的最終解答。

香港政府上月底延長出入境管制措施至今年12月31日,雖然加上可因疫情變化放寬的但書,可是究竟何時能通關仍未見樂觀。按照內地防疫的邏輯與要求,一日未斬斷社區傳播鏈,一日就沒有放寬通關檢疫的可能。

香港是個人流貨物密集流通的樞紐型城市,面臨的風險本就高於其他許多城市,即使在防疫如此成功的內地,仍無法完全杜絕病毒的入侵,香港要做到完全零風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在歐洲,隨著天氣轉冷,一度受控的疫情再度失控,多個國家接連創下單日新增紀錄。相較於首波疫情後的封鎖,人們面對再度收緊的防疫措施出現更多反抗及不滿的情緒。事實上,由於經濟復蘇的壓力及財政空間的縮緊,許多國家與地區已經沒有條件再實施大面積的封城。如何在不封城的情況下應對新一波疫情,是許多政府思考的問題。

其實,將疫情防控的風險參照由地區縮小為個人,或許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世界經濟論壇本周將推出首個跨國流通的「Covid-19通行證」,類似健康碼概念,以手機應用程式的形式匯集核酸檢測及是否接種疫苗的資訊,作為跨國移動的憑證。這個計劃雖然在技術上並不創新,但目的是建立一個方便、快速且各國都認可的通行證,讓全球各地潔身自好的民眾能夠自由移動。

全球性的危機需要全球性的策略來應對,任何單一國家與地區,都不可能獨立處理這個問題,而長時間停止人員往來,也將持續造成經濟上的損失。旅遊禁令或隔離措施雖然能夠提供短期的保護,但每個國家與地區都需要一個可以長期、彈性實施、更加風險導向的防疫作法。

常態化防疫的邏輯應該是有針對性的防控可能輸入病毒的途徑,建立常態檢測的制度,若出現本地病例,則要在最不影響社會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實施封閉式管理,排查疫情源頭。本澳熔斷機制的設立,就是基於這樣的邏輯。

全球經濟的復蘇,仰賴長期有效的防疫制度,疫後秩序的重建,也依賴國與國之間的互信。建立邊界屏障不單損害全球化的成果,也不能長遠控制疫情。除了等待疫苗之外,我們需要更多常態化防疫制度的想像。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