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7日,兩年前的今天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澳門。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及海平面上升,20世紀末以來,愈來愈頻繁的特大颱風吹襲多國及地區,就以近兩個月為例,8月下旬於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已接連有三個颱風生成;9月則或有六至七個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的五個為多。澳門作為一個沿海城市,受到如「山竹」級別的超強颱風吹襲的機會有增無減。
自2017年8.23超強颱風「天鴿」風災後,防災減災機制成為了不少市民關心的議題。根據澳門未來20年的總體城規方案,澳門將會有多個填海土地及人工島,預計可以容納十多萬人的人工島,防災基礎自然成為了不可缺少的一環。填海興建人工島時,地面高度必須「放長雙眼」,將未來一、兩個世紀全球暖化引起的海水上升幅度納入計算。有國際研究就指出,若不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最壞的估計是到了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七度,海平面將上升1.18米;屆時北安大馬路及偉龍馬路將會被海水淹沒,海平面上升至現時的孝思永遠墓園。中國科學院在2015年進行的研究亦表明,由於澳門土地面積小,加上填海造陸工程的不斷展開,極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因素影響。
若以21世紀末海平面上升1.18米,以及超強颱風「山竹」吹襲本澳時引起米高潮水作假設推算,再加上目前內港沿岸最低點約為3.1米,新填海區足以抵禦潮汐和風暴潮疊加的海堤高度估計要在8.8米或以上。而且不只內港一帶,未來海平面上升也會令位於較低海拔高度的本澳舊海岸線被淹沒,因此政府在城劃中亦應考慮建設海堤之類的防洪措施。
新城填海區預計是十多萬人的家園,當中涉及很多澳門人用血汗錢買入的安樂窩,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確保下一代長遠在人工島上不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既然今屆政府「前無古人」地制定了澳門首份法定總體規劃草案,就必須要具前性地為澳門的可持續發展定下穩打穩扎的基建,切實履行一個負責任政府把保障公衆生命財瞻安全的首要任務,相信澳門往後幾代人一定會感激今屆政府的先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