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昨日向城規會介紹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吳泳欣攝)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表示,人口遷移問題難解決。(吳泳欣攝)
特區政府昨(9)日向城市規劃委員會介紹澳門《城市總體規劃(2020-2040)》草案。會上多位委員關注《總規》劃分各項土地用途的比例和現時的對比。特區政府表示,為支持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最大的轉變是商業區增加較多,由原有的1%增加至4%;另外居住區由原有17%增加至22%。至於工業區和旅遊娛樂區的土地比例基本維持不變。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麥達堯表示,希望透過總體規劃重新分配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壓力,但他也強調,人口遷移不是「搬數字咁」就可以解決。
澳門《城市總體規劃》草案(下稱《總規》草案)按「土地用途規劃圖」劃分了八個土地主要用途,並能兼容其他次類別的用途,例如居住區土地除居住用途外,亦兼容部分商業、公用設施用途。按規劃內容指,未來整個土地使用範圍共約36.8平方公里,其中居住區佔22%;商業區4%;工業區2%;旅遊娛樂區13%;公用設施區10%;生態保護區18%;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區8%;公共基礎設施區23%。
麥達堯表示,《總規》草案主要增加居住區、商業區、公用設施、綠地或公共開放空間及公共基礎設施區。旅遊娛樂區方面,未來主要仍集中在新口岸區、南灣區及路氹城區,土地面積基本維持。
工業區方面,現時分布零散的工業用地會取消,未來集中四大工業區。至於新增綠地區主要在新城區、東北區填海等。
人口推算包含外僱人口
澳門人口密度冠絕全球。《總規》草案推算至2040年,澳門總人口約為80.8萬。會上有委員關注,未來土地的增加未能降低本澳人口密度,是否已經包括外僱人口。麥達堯回應,上述推算已包括未來會增加的常住外僱人口。他指部分區域人口密度確實較高,希望透過總體規劃重新分配人口,降低這些區的人口密度壓力,但有關構思需要詳細規劃,且人口遷移問題不是「搬數字咁」就可以解決,期望透過產業布局,新城建設及優化舊區環境,引導居住人口分配更平均。
擬建濱水旅遊軸帶 分流旅客
至於旅客集中部分區域問題,麥達堯表示,未來澳門半島南岸擬建設濱水歷史旅遊軸帶,利用新口岸現有的旅遊文化資源,新增的商業及文化設施,再透過濱海綠廊串連,創新優美海岸線及空間,提供居民旅客使用,從而紓緩遊客過分集中的問題。
增加商業地包括氹仔前海洋世界
至於在商業地增加方面,一直未有著落的氹仔前海洋世界用地,在總體規劃中被劃分為商業地。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會後被傳媒問到,為何會作出有關決定,他表示政府認為現時本澳缺乏商業用地,「趁呢個機會加返少少,邊度有地方就加。」被問到其實政府有沒有考慮將該土地用作其他用途,他僅簡短回應「有」,但指政府要盡量平衡八個土地用途類別的分布。至於有關決定會否影響沿岸景觀,他則表示「幾時出咗(土地)詳細規劃再傾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