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應對危機的做法為何迥異
09/09/2020
33926
收藏
分享
歐亞應對危機的做法為何迥異
歐亞應對危機的做法為何迥異
歐亞應對危機的做法為何迥異

歐盟委員會預計歐元區經濟今年將收縮8.7%。(RTHK圖片)

許合意

東盟+3區域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首席經濟學家。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0.

羅爾夫.斯特勞奇

歐洲穩定機制首席經濟學家。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20.

新型冠狀病毒已奪去了70多萬人的生命,感染超過1,900萬人,且無論富裕還是貧窮的經濟體都無法獨善其身。但縱使世界大多數地區都面臨前所未有的衰退,其採取的對策卻大有不同,而歐洲和亞洲之間的對比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東盟+3的GDP增長為零

歐盟委員會預計歐元區經濟今年將收縮8.7%(2019年1.3%的增長),東盟+3區域,10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加上中國大陸、香港,日本和韓國的GDP增速預計將從2019年的4.8%降至0%。

兩個區域的政策制定者都做出了積極應對,出台了前所未有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以及其他多項經濟支持措施。但是兩地不同的經濟結構,制度安排和脆弱性,意味著各自支援的規模,內容和分配方式都不盡相同。

歐盟推出擴張性財策

在歐盟,財政規則特別是預算赤字不得超過GDP3%的嚴格規定,被暫時取消,好為各國提供更多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空間。

而東盟+3區域的刺激規模上下範圍更窄,但差異不大。日本的刺激政策力度最大,相當於GDP的40%,而其他經濟體則在10%左右。總體來說,財政措施以及間接金融措施(例如暫緩債務支付)的規模,在歐元區相當於GDP的近29%,在東盟+3區域則為13%。

危機應對規模的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通過對企業的擔保支援程度來展現。東盟+3經濟體也採取了類似規模的可支配財政措施(規模平均相當於GDP的5.1%),但背後支撐的卻是平均僅相當於GDP 5%的流動性支持計劃。

救助家庭手法各異

歐元區經濟體偏愛就業崗位保留計劃,因此採取了短期工作補償措施。而各個東盟+3經濟體儘管存在差異質性,卻往往都擁有較大規模的非正規經濟,更靈活的勞動力市場,以及較弱的社會安全網,因此直接收入支持計劃被證明是有效的。

此外,規模約相當於GDP5%的自動穩定器(例如稅收以及失業保險覆蓋率和社會福利的擴大),在歐元區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但在大多數東盟+3經濟體中此類穩定器的規模估計只相當於GDP的1.1%。

歐亞體制之不同

另一個不同之處則是體制的差異:歐洲的現有架構允許在區域層面採取補充性政策措施。甚至在歐盟啟動其史無前例的7,500億歐元(合8,860億美元)復蘇基金之前,財長們就已經同意了三個總值達5,400億歐元的計畫。

首先,歐盟委員會的減輕緊急情況失業風險支援計劃可以優惠條件,向成員國提供高達1,000億歐元的貸款;其次,歐洲投資銀行可動員多達2,000億歐元資金來支撐企業;最後,歐洲穩定機制的疫情危機支持計劃,有能力提供最高2,400億歐元信貸額度,以支援在新冠病毒危機期間的醫療保健和預防措施支出。

當然,歐元區的一體化結構也會帶來風險,特別是在新冠病毒危機助長了成員國經濟之間不穩定性分歧的情況下,而一些泛歐元區舉措(包括復蘇基金)則旨在減輕這種風險。

貨幣政策差異

兩地在貨幣政策手段方面也存在明顯差異,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央行致力於降低政策利率和注入流動性。東盟+3經濟體所使用的關鍵措施,包括政府對特定銀行貸款活動的擔保,臨時融資額度和公司債券採購。此外還會放鬆一些監管去鼓勵那些資本充足的銀行業,去為借款人提供某些救濟。

相比之下,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幾乎沒有降低利率的空間,因此嚴重依賴量化寬鬆政策。為此歐洲中央銀行擴大了其1,200億歐元的資產購買計劃,並制定了總額7,500億歐元的新一輪臨時疫情緊急購買計劃,隨後又追加了6,000億歐元。

復蘇之路相當漫長

我們依然無法確定新冠病毒危機將如何發展。新一波感染浪潮可能會讓各地重新實施封鎖,以至於阻礙甚至逆轉經濟復蘇,並加劇財政壓力,或許還需要增添額外刺激措施。

而即便病毒能相對較快地得到控制,復蘇之路也會相當漫長。在歐洲和亞洲,政策制定者必須開始考慮如何將緊急措施,轉化為更具可持續性的政策。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