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准醫學教授金冬雁稱:「或許我們應該把對疫苗的期待降低。」(新浪科技圖片)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的一項最新研究於24日在醫學期刊《臨床傳染病》上發表,同時證實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的病例;近日,荷蘭、比利時、阿根廷及巴西等國家均報告出現二次感染或疑似個案。香港有醫學教授接受內媒專訪時提及上述情況,並認為坊間應該對疫苗的期待降低。
新冠病毒會與人類共存?
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25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提到,人類可能要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因為無辦法在短期內將新冠病毒完全清除,「它有可能變成和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狀病毒一樣,不需要其他的動物宿主,在人體內常年流轉、自然迴圈。」
二次感染有兩個明顯特徵
以香港的二次感染個案作為例子,患者有兩個明顯特徵,第一是無症狀但仍有傳染性,其二是保持高傳染性的窗口期縮短。
金冬雁指出,若非患者在入境時被檢測出呈陽性,沒有人會發現他再次感染。因為上次感染後的免疫記憶仍在,新冠病毒可以進入人體,但並無進入其肺部,顯現出症狀。患者二次感染後,病毒主要出現在鼻腔,肺部和氣管幾乎無測到病毒。金冬雁補充稱:「因為我們鼻腔防止病毒感染主要靠黏膜免疫,而新冠病毒自然感染後所產生的黏膜免疫可能較弱,所以第二次感染時,鼻腔裏會複製出比較高濃度的新冠病毒。」
金冬雁續稱,患者第一次感染時,入院10日內都唔出現抗體,二次感染入院第5日就出現抗體,且病毒載量急劇下降,意味著二次感染後具有高度傳染性時間縮短了,也代表患者具有一定的免疫記憶和免疫保護能力。
金冬雁:應該降低對新冠疫苗的期待
耶魯大學免疫學教授岩崎明子(Akiko Iwasaki)博士分析,二次感染的病例,顯示出新冠病毒感染帶來的免疫力雖然沒有阻止患者的再次感染,但在保護患者不出現新冠症狀方面仍然顯示出了效果。
這些二次感染的病例,給疫苗研究團隊很大啟示。金冬雁表示,雖然疫苗或許不能完全防止再次感染,但康復者或對接種過疫苗人士而言,二次感染時不會再表現出任何症狀。這也是達到了新冠疫苗的效果,即防止重症患者的出現。他又指,現在結果顯示將新冠病毒完全清楚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或許我們應該把對疫苗的期待降低」。(編輯:麥敏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