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尊友表示,對於冠狀病毒這類病毒來說,人感染以後產生的抗體能夠達到保護效果的時間大約只有6到12個月。(央視新聞圖片)
早前香港出現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從歐洲返港後,再次確診感染,屬全球首例;荷蘭國家廣播公司當地25日報道,荷蘭和比利時各有一名患者,也被證實第二次感染了新冠病毒。病毒學家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情況是否罕見,社會各界擔憂上述情況會對疫苗研發和效力有影響,多名專家對此作出解釋。
抗體消失速度比預想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分析,人感染病毒以後會產生抗體,但不是所有傳染病產生的抗體保護效果都是終身的,抗體也會逐漸減少;他表示,學界早就注意到這種現象,對於冠狀病毒這類病毒來說,人感染以後產生的抗體能夠達到保護效果的時間大約只有6到12個月。
抗體消失不代表完全失去保護作用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斌表示,人體內針對新冠病毒感染,會產生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感染消退後,也往往有針對病毒的記憶性T細胞在人體存活下來,會產生T細胞免疫。以香港的二次感染個案作為例子,患者再次感染病情比前一次輕微,這表明他的免疫系統提供了某種程度的保護,即使它不能完全阻止感染。
面對特殊病例 研發中的疫苗會否失去保護效力?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席教授袁國勇表示,事實上香港患者在第二次感染期間迅速產生抗體並降低了病毒載量。他認為,兩劑接種法將是獲得可靠免疫的正確方法;同時他也表示,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的免疫反應有多持久,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另據李斌分析稱,現在的疫苗研發至少有5種不同的策略,每種策略,哪怕是一些亞單位蛋白疫苗,用的也是病毒保守區序列,特別是針對宿主細胞表面ACE2受體結合的S蛋白,「病毒不管怎麼突變,總是要進入細胞才能感染,要想感染細胞就要結合ACE2受體,大部分疫苗研發策略都是為了阻止這種結合。」(編輯:麥敏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