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至今逾半年,防疫口罩使用常態化,然而棄置量隨之大增,口罩污染問題引起關注。(阮漢賢攝)
蔣晶醫生認為,設置口罩收集箱或會成為病菌溫床,建議可於箱內設計殺菌功能。(阮漢賢攝)
市民劉太同意設立口罩收集箱,並認為可減低細菌傳播風險。(阮漢賢攝)
市民吳先生認同設立口罩收集箱,做法就如同鋁罐及膠樽等回收箱一樣。(阮漢賢攝)
防疫將常態化,口罩將成市民每日防疫必需品。(資料圖片)
新冠肺炎肆虐逾半年,自今年1月22日本澳出現首例確診個案後,市面隨即湧現口罩等防疫用品瘋搶潮,其後政府推出「保障口罩供應計劃」,確保市民每人每日有一個口罩可用,大大穩定民心。疫情雖緩和,但防疫將常態化,口罩將成為市民每日防疫必需品,一個細小而輕薄口罩確實發揮到防疫重要作用,政府的「保障計劃」是每人每日用一個,每日可能使用約65萬個口罩,若用完棄置,會否引發另一個問題——口罩污染?
政府的「保障口罩供應計劃」至今已進行至第20輪,截至本月初已售出逾1.16億個口罩,長久累積下來即棄口罩數量相當驚人。註冊女西醫蔣晶表示,現時市民使用的三層口罩屬醫療級別,可預防細菌和病毒。其組成的最外層具防水作用,主要用以阻擋飛沬;中間為濾芯層,可阻隔細菌和病毒;內層則是較親膚的吸水層,當流汗或噴口水時便會幫助吸收。由於口罩結構所致,被阻隔的細菌或病毒可能會留在口罩外層表面,若不慎接觸可能令口罩從抗疫利器變為播毒元兇。
醫生:向內對折棄於有蓋垃圾桶
那麼市民在使用完之後應如何正確棄置口罩?蔣晶指出,市民從耳邊脫下口罩後,盡量不要接觸表面層,然後將口罩向內對摺放進有蓋垃圾桶內。若想進一步嚴謹處理,可將其放入袋內密封後丟棄,並謹記完成後要用梘液清潔雙手。衛生局亦提醒,若市民本身有呼吸道症狀或發燒,應將口罩先放在袋內,再放進有蓋垃圾桶中;若一般人士只作預防,則只需將口罩棄置在有蓋垃圾桶。
雖然政府有一系列口罩使用宣傳,但似乎市民各有不同處理方法。市民劉先生表示,棄置前會將口罩先綁好,這樣便不會外露空氣中傳播細菌。市民蔡先生則表示,脫下口罩後會直接丟棄至有蓋垃圾桶內,再清潔雙手。而吳先生則稱,因擔心口罩曝露於空氣中會二次傳播細菌,自己會盡量選擇有蓋垃圾桶丟棄,平時亦教導小朋友如何正確棄置口罩。
公眾對口罩處理意識薄弱
對於市民處理口罩的方式,澳門環保學生聯會會長陳俊明直言,市民意識較薄弱,目前不時在樹叢或街道上發現隨處丟棄的口罩,他認為政府應加強相關罰則,正視市民如何合理棄置口罩問題。陳俊明又稱,當口罩棄置量日漸增加,「政府任由市民隨意(在街道或家居垃圾桶)棄置口罩,口罩上有病毒或細菌,就咁放喺空氣中,如無妥善摺好,可能會隨風飄到其他地方」。他認為口罩用完後棄置問題一直被忽視。不過,衛生局就表示,現時全球仍未發現因垃圾處理問題而引起新冠病毒傳播事件。
設口罩收集箱意見不一
口罩在疫下使用後容易沾上病毒,陳俊明建議,政府可設立口罩廢品收集箱,以便單獨處理即棄口罩。「收集箱佔用空間唔大,可以設置喺藥房隔離,當市民儲埋幾個口罩裝入膠袋後,就可以放到指定地點」。目前,台灣花蓮縣已實行此做法,並於夜市、機場及人潮多的地方設置「口罩專用垃圾桶」,避免市民將口罩丟在一般垃圾桶內,令病菌積聚增加感染機會。
蔣晶認同這是好方法,但亦不可忽視當中的風險。她表示,若收集箱內部分口罩屬染疾病人使用,收集箱或會成為病菌溫床,她提議可於箱內設計殺菌功能,將危險度降低,同時亦提醒負責處理的人員必需具有較高的預防安全知識。市民劉太亦同意設立相關收集箱,可減低細菌傳播風險,「如果每座大廈都有,我認為住戶都會遵守」。吳先生同樣認為不錯,就如現時鋁罐及膠樽等回收箱一樣。
對於市民建議,衛生局表示,任何措施都可作考慮,但現時棄置口罩數量大,市民未必會到指定地點棄置口罩,因此作用或許不大。
現時本澳疫情受控,口罩棄置可能帶來二次傳播的風險已經相對降低,然而一億多個口罩成為垃圾後,又該如何處理?
續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