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君認為,大學教育並非職業配對所,教師的課程訓練是可以讓學生適應不同的工種。 (古金元攝)
林發欽建議,師範類畢業生可選擇攻讀碩士或從事教育相關行業的工作。 (資料圖片)
未來三年幼兒、中學和特殊教育的教師,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飽和。 (資料圖片)
人才發展委員會早前公布《 2020-2023年 澳門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未來供求預測 》清單,其中分《 需求清單 》和《 供求清單 》兩個部分。在《 需求清單 》方面,目前教學人員總數7,400多人,未來三年(2021至2023年)預測缺口總量不多,僅佔總需求量2%至3%。在《供求清單》方面,不論是師範類或非師範類學科畢業生數,均高於學校需增聘人數,呈現出供過於求的狀態,當中除小學教育供求差距相對較溫和外,幼兒教育、中學教育和特殊教育未來三年呈現出不同程度飽和狀況。
教師供過於求,是否行業待遇較其他行業要好?導致多人躋身教育行業發展,惟按上述清單所見,幼兒、中學和特殊教育的教師於未來三年將呈現不同程度的飽和狀況,屆時一眾教育學院的畢業生該如何是好?他們又有何出路?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黃素君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澳門職業機構單一,大部分本澳年輕人都希望找到固定或薪酬待遇好的工作,而教師的薪酬相對其他專業可能較為高一點,導致有更多人想投身教育行業。
本澳屬開放式獲取教師資格
她指出,現時本澳的師範結構基本是與內地、香港及台灣等地區的做法不同,其他地區是按著規劃需培養多少名老師,才滿足未來多少年的實際需求。而本澳則有多個可獲取師資資格的途徑,包括前往外地就讀師範、本澳各所大學的師範本科課程,以及其他師範教育的補充課程等,屬開放式獲取教師資格,最後將交由市場選擇。
那麼這部分能否進行人才預計?黃素君稱,按照過去的經驗分析,政府需與各所供應師範培訓的學校計劃,預測未來需要多少名教師,便培訓多少。但若實行人才預計規劃進行招生,按照澳門現時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的原則,「 教師要規劃,咁其他專業使唔使規劃?」,如每一個專業都要規劃,相信大家都不用讀了。故此,她認為唯一可以做的是政府設引導性策略,採取較為開放的原則,在某些特別需求人才的學科設立較高標準,從而吸引學生就讀,並挑選出精英。
大學教育非職業配對
所至於未來三年出現教師飽和問題,黃素君舉例指,如有100個師範學生畢業,那麼一定不會全數人從事教師行業,又強調大學教育並非職業配對所,而教師的課程訓練是可以讓學生適應不同的工種。此外,現時高等院校亦加強通識教育學習,令學生畢業後可就業一些普通工種。
畢業生可從事教育相關行業
澳門理工學院人文及社會科學高等學校教授林發欽受訪時表示,澳門是一個微型社會,某一類人才或在某段時間較缺乏,但很快被填補,再出現飽和狀態,這是動態的平衡發展。他認為,人才發展委員會推出該報告十分有預見性和給予人力資源市場及學生升學選擇科目提供非常明確的方向,建議學生可在升學去向和就業發展時多參考這類資訊。
對於非高等教育教學人員 缺口總量不多的問題,林發欽認為,現時研究生教育愈來愈普遍,有許多本科畢業生未必馬上投身人力資源市場,而是繼續全職攻讀碩士學位,在教育人力資源市場飽和情況下,想要繼續投身教育行業的畢業生,可考慮會否就讀教育類碩士課程,精益求精。此外,這類畢業生也可選擇與教育相關行業,如文職、教育推廣等崗位。
林發欽稱,未見到會出現十分悲觀的情況,因近年本澳出生率呈上升趨勢,生源總量會繼續向上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