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怒插政府「減塑」政策治標唔治本

餐廳:應以環保餐具代替塑膠
30/07/2020
82912
收藏
分享

經營茶餐廳的高小姐對外賣餐具的材質非常重視,她直言:「現時暫未找到一款合適。」(古金元攝)

高小姐早前引入紙吸管代替市面上的膠吸管「試吓水溫」,大部分顧客均接受,響應環保。(古金元攝)

本澳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連續9攀升。(環保局提供)

區震江有感失望稱,最經常使用的飯盒類別佔再造廠每月不足3%回收量。(李浩遠攝)

按照本澳現時垃圾棄置量計算,每日平均約有354公噸廢膠直接運至焚化爐處理。(資料圖片)

再造廠回收到塑膠等材料,會進行分類、機器熔化及切粒,再製作成二次塑膠產品。(李浩遠攝)

簡稱「膠袋徵費」的《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於去年(2019年)11月18日生效至今已八個月,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表示,初步考慮以發泡膠飯盒為切入點,以限制入口方式實行,達至源頭減廢目的。事實上,澳門每年消耗多少個發泡膠飯盒?目前未有統計數據。

供應少 環保飯盒難求

在本澳經營兩間茶餐廳的高小姐一直注重環保,主打熱飯及湯麵,兩間店舖平均每日約有400宗外賣,對於用作裝載食品的外賣餐具有一定要求,包括需符合「保溫、防漏、耐熱」三方面,高小姐發現澳門沒有太多選擇,且材質未達要求,只能使用最基本的「半透明膠盒」款式。

即棄餐具外賣店需求大,出售每一款產品都關乎飯盒、餐具、飲品杯等。經營外賣店的林先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一直都期望可選用紙製環保飯盒,以減少對地球污染,但同樣面對材質問題,「喺澳門搵唔到」。林先生笑言:「期望政府可引入更多環保餐具,在源頭上減少地球污染。」

外賣餐具供應商鄒俊佳稱,市民在市面普遍見到的「半透明膠盒」佔其商號銷售最大比率,約佔60至70%,其次是甘蔗渣造環保飯盒,約佔10%、紙造飯盒佔2%。鄒俊佳拿著甘蔗渣造外賣飯盒稱:「這是100%全降解產品,可承受200度高溫,如果埋在泥土,三個月就可以變成泥土一部分」,但缺點是滲漏,未完全可代替半透明膠盒。

塑料回收量不足棄置量1%

據環保局資料顯示,澳門2019年棄置的城市固體廢物量已連續九年上升, 2019年環保局從「環保『Fun』減廢回收攞滿 Fun 計劃」及巿政署「資源廢棄物分類回收計劃」的「塑膠」回收量,只有304,467公斤,僅佔全年「塑膠」棄置量的0.235%。

生態學會會長何偉添接受訪問時批評限制發泡膠飯盒入口的政策是「虎頭蛇尾」,市民大眾日後只不過會以半透明塑膠飯盒代替發泡膠,屆時塑膠使用量只會不斷增加,推行多時的「限塑令」目標達不到,反而更推波助瀾。

可用回收箱回收外賣盒

「『自己垃圾、自己處理』,這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基本責任。」何偉添稱,解決外賣飯盒的使用,環保局完全有策略可實施處理,首先放置(塑膠)飯盒回收箱,方便市民大眾投放,再由專營公司收集,環保局再統一判給回收業界處理出口。何偉添認為環保局以簡單思維制定政策,且措施過分短視,無論在「處理」飯盒,抑或膠袋徵費,將後續回收工序完全「拋諸腦後」,沒有一套完整政策,「呢個就係環保局最大問題。」

每年用幾多發泡膠無人知 環局:向相關部門查詢

就膠袋徵費成效、以及限制發泡膠入口等有關內容,環保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當局暫未得知本澳每年入口及使用多少個發泡膠飯盒,建議本報向相關職能部門查詢,似乎有「射波」的嫌疑。環保局續指,《限制提供塑膠袋》等有關法律生效後,社會已形成減塑氛圍,因此局方未來會逐步推動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當中擬考慮限制發泡膠餐具進口,目前正收集資料以推動有關工作,如有進一步消息會對外公布。(編輯:鍾佩欣)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