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經濟的短中長策略
30/06/2020
9961
收藏
分享
改善經濟的短中長策略
改善經濟的短中長策略

本澳剛公布的失業率為2.4%,相較全球其它地方仍屬偏低,但卻是本地九年以來新高;按目前經濟情況,若通關遲遲未啟,失業率進一步擴大似是必然。

疫情持續半年,一向倚賴遊客的本澳經濟被受重創,縱然政府先後兩次發行消費卡及推出「心出發」去剌激內需,但本澳跟大陸不一樣,內地人口14億,光內需已足夠推動經濟前進,可本澳人口只有區區70萬人,內需能提振經濟的效力微不足道。

消費卡及心出發合共花掉60億元,但效果只是曇花一現,市民消費完後,零售、食店及旅遊很大機會恢復舊觀;可以說,這筆錢只是從政府口袋放到商戶手上,對帶動中長線經濟助力十分有限。

要真正剌激經濟,或為未來本澳經濟發展作出部署,建議可從短、中、長三方面入手。

短線要推動經濟,靠內需勞而少功,與其將幾十億一次過花掉,倒不如投入能為本澳帶來長期效益的項目上,此一方面肯定是投資基建,例如發展輕軌,在新填海地大肆興建住宅,發展道路及社區設施等。

基建發展一方面可以招聘相當數量的勞工,讓更多人有工開,人們賺到錢,有錢可以消費;同時社會大興土木,要購買原材料,要添置器材,要進行各項研究、顧問及行政工作,可以帶動多個行業。到基建項目落成之日,對本澳交通、住屋及社區設施等都有裨益。

中期的經濟計劃,就要考慮甚麼可以為澳門帶來穩定收益。本澳政府多年來雖努力不懈去尋求賭業以外的產業,可多年過去,誰能為本澳帶來收益?甚麼會展、中葡平台、科技醫學等,似乎也未能成功。

事實上澳門先天條件所限,加上人才不足,產業單一,要打出一片天地,主權基金或許是唯一出路。畢竟主權基金需要人力資源不多,也不需要大量土地,而投資是不受地域、交通及疫情限制。再講,若投資恰當,也不用多年才能帶來收益,隨時一到兩年能為本澳帶來回報。

講到長期的措施,就要從人才培訓入手,本澳經過多年投放資源在教育上,大學生確實以倍數增長,但卻沒有特別就某方面專才去下功夫,若未來以金融為本澳出路,相信要及早籌劃,盡快針對性開展相關教育,以培養相關人才。我們不希望十年後仍聽到政府說:「我們沒有人才」。

檢舉
檢舉類型:
具體描述:
提交
取消
評論
發佈

力報會員可享用評論功能

註冊 / 登錄

查看更多評論
收藏
分享

相關新聞

推薦新聞

找不到相關內容

七日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