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26日在六家媒體聯訪的場合上,直言美國自願放棄大國角色,歐洲必須要深切反思。這句耐人尋味的話,既看不出支持法國總統馬克龍建立歐洲軍的構思,也未有尋求美國撤回撤軍成命的意味。默克爾似乎在這一刻才認知到美國不再爭當「世界領袖」。作為歐洲最重要國家的領導人,默克爾的「反思」,或許將是美歐關係轉變的開端。
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後,德國在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架構中重建。默克爾說,「我們是在美國希望領導世界的認知中成長」就是這個意思。在她開始從政時起,德國的路線一直就是全球化路線,歐洲一體化是她信仰的一部分。回顧歷史,兩次世界大戰教會德國最重要的一課,就是不能選邊站,只有共贏才是贏,德國從未在「站隊」後得到善終。
這也是為甚麼默克爾始終拒絕排除華為,敢於表態不出席特朗普提議的G11。不但因為德國的經濟仰賴中美兩大國,也因為受過深刻教訓的德國、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深深相信全球化才是避免戰爭的唯一解。
冷戰之後的德國,就是在這樣的理念領導下重新站起來。過去20年,德國與中美兩國的貿易帶來了穩定的經濟增長,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美國則是德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美兩國對德國的貿易重要性不相上下,全國28%的就業與貿易相關,其中56%來自製造業。德國一流的工程公司為中國提供工廠設備和基礎建設,使其能夠在對中貿易中維持平衡,如果說過去中國是世界工廠,德國就是這間工廠的設計師與供應商。德國靠著維持這樣的關係,屢屢度過危機,佔穩歐洲領導者的地位。
至於美軍縮編造成的安全威脅,未必有外界擔憂的那麼大。北約防線最大的作用是對俄羅斯造成阻嚇,但是近幾年北約逐漸東擴,波蘭、烏克蘭與白俄羅斯的邊界構築成新的防線,美軍駐扎德國的意義漸漸減少。加上德國始終與俄羅斯維持平衡的關係,頂住壓力讓北溪二號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持續進行,俄羅斯的威脅不再那麼明顯。
德國寧可被美國制裁也要買俄羅斯的天然氣,這次自然不會因為各種明裡暗裡的施壓就站隊圍堵中國。這是默克爾的領導意志。
無奈的是,世道在變,價值觀也在變,在特朗普高舉單邊主義大旗的影響下,要維護冷戰後的秩序變得愈來愈艱難。默克爾無法阻止特朗普將美軍變成僱傭兵,但至少她透過這次聯訪傳達出很明確的訊息,歐洲與美國已經不再抱有同樣的價值觀,美國也不再扮演歐洲保護者的角色,德國將與歐洲一道走出一條新的道路,而特朗普就是一切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