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局局長戴建業認為,總體而言電子消費卡補貼計劃已達到預期政策目標。(吳泳欣攝)
電子消費卡的受惠商戶類型中,飲食業(24.2%)居首位。(資料圖片)
《中期報告》預估首期電子消費卡計劃將為本澳帶來約18億至24億元的經濟效益。(吳泳欣攝)
(經濟局提供圖片)
特區政府就第一期電子消費卡補貼計劃的推行情況發表《中期報告》,《報告》指截至6月15日,使用消費卡的交易共1,564萬宗,總交易額約為14.6億澳門元(下同),帶來約18億至24億元的經濟效益。受惠商戶當中,中小企佔交易額逾60%。
經濟局表示,計劃已達到「促內需、促消費、保企業、保就業及解民困」預期政策目標。
經濟局及澳門旅遊學院的代表昨(22)日於中土大廈19樓多功能會議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當局首期消費卡使用情況的統計數據,以及旅遊學院收集到445份商戶及248份居民的問卷調查結果。
《報告》顯示,截至6月15日,已有60萬居民領取消費卡,佔登記人數逾90%。已使用消費卡的居民當中,人均使用額約2,481元;至於平均每筆交易額為93元。
63%補貼流入中小企
相關交易額約63%的消費補貼流入中小企;當中,員工人數少於20人的場所,共獲得約40%的消費卡交易額。對比消費卡計劃推出之前的情況,有57%飲食商戶及55%零售商戶認為營業額有所提升;認為數字相若的飲食及零售商戶均為32%;認為有所下降的分別為11%及14%。
《報告》認為數據反映消費卡對商戶的短期經營有明顯提升;但約40%至50%商戶營業額遜於去年同期,意味著仍需更多時間才能全面恢復。
消費卡最受惠商戶?
電子消費卡的受惠商戶類型中,首六位為飲食業(24.2%)、超級市場(23%)、藥品及參茸海味(6.6%)、服飾業及皮具(6.5%)、家禽菜肉及市販(6.5%),電子產品及電器(6.4%)。
至於居民及商戶對於電子消費卡的各項使用規定,包括使用範圍、每日使用金額上限、使用期限、每張消費卡的總金額等均較為認同。有三分之一受訪居民因使用消費卡而進行額外零售消費;近20%受訪者有進行額外飲食消費;有63%受訪者認為每日消費上限為300元的設定合適;88%受訪者對消費卡使用範圍表示滿意。另外,絕大多數受訪居民滿意消費卡的登記(97%)及領卡(96%)安排。
整體物價穩定
《報告》引述統計局數字指,5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為103.03,通脹率為1.67%,數字均較消費卡使用期前(4月)有所下降,反映自年初開始,整體物價穩定。
另外,因應消費卡推出後曾有商戶物價出現不規則浮動情況,當局共接獲居民59宗投訴。經濟局牌照及稽查廳廳長鄺信昌表示,當局跟進後發現有商戶員工因疏忽標錯價格,或未有更換價錢牌,亦有消費卡將不同商品作比較而產生誤會。經當局協調後相關問題已解決。
促進移動支付
報告又提到,自今年2月公布計劃起至5月底,商戶安裝的移動支付機具及二維碼合共增加了超過14,000部/個。5月份移動支付的交易筆數及金額,分別較年初疫情發生之前上升了25%及54%。可見電子消費卡對居民使用移動支付,亦發揮了促進作用。
經濟局局長戴建業認為,總體而言,電子消費卡補貼計劃基本上已達到「促內需、促消費、保企業、保就業及解民困」的預期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