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李克強一句「地攤經濟是中國的生機」,令「擺地攤」一夕間在內地成為熱點。突然間,所謂「地攤概念股」受到關注,不但零售、百貨、汽車、單車股價現漲幅,連遮陽傘都有人追捧;微信朋友圈則流傳著《如何擺地攤賺錢》的文章,各種擺地攤致富的故事也在流傳,以往追趕攤販開罰單的城管,如今則是追著攤商回來擺攤。
擺地攤是李克強口中的「人間煙火味」,可是在過去多年來,這個「煙火」其實是城市管理者眼中的燒也燒不盡的「野火」,是佔道經營、破壞市容的代名詞。「地攤經濟」並不是新概念,而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2008年後,「文明城市」的要求興起,三年評選一次「全國文明城市」成為政績的指標,攤販變成市容的污點、治安的隱患,城管追趕攤販的畫面愈來愈常見,政策與執法變成「天相」,攤販必須「看天食飯」。
然而在總理兩次「點讚」後,「地攤經濟」成為風口,各大企業紛紛瞄準地攤經濟出招,其中阿里巴巴推出線上「夜市地攤進貨專區」,並推出地攤經濟扶持計劃,提供人民幣700億元的免息賒購服務,在阿里巴巴之後,騰訊、京東、拼多多與蘇寧等網購平台也陸續推出扶持計劃。
這些電商的迅速反應,將地攤經濟與網購整合,某種程度上消弭了線上購物與「地攤經濟」之間的矛盾,然而不用店租、沒有人工成本的攤販,卻也可能對實體門店及商業地產造成衝擊。
內地經濟學者李稻葵曾指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是「窮人危機」而不是「金融危機」,窮人的危機是失去工作、沒有收入、無法出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4月份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6.0%,同比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業形勢面對嚴峻挑戰。
「地攤經濟」對失業人口來說,是挽救失業問題的絕處逢生,能夠開闢新的收入渠道,讓商品加速流動,用一片人間煙火指明一條生存的道路。然而擺地攤終究是最原始的交易型態,只是一種補充,而不是經濟發展的未來。推出措施扶助企業,幫助經濟重回正軌,仍然是最重要的道路。
「地攤經濟」雖然引起許多非議,但「擺地攤」仍然構建了一個基層社會生活生存的空間循環,也讓「總是天天向上」的城市多了一片更接地氣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地攤經濟」點燃了一種希望,那就是「無論如何,總有辦法」的希望,而這是疫後重生的人們最最需要的。